牙菌斑不除,未老就掉牙 牙菌斑有多恐怖?
【文∕盛竹玲 | 常春月刊】
牙菌斑有多恐怖?
牙菌斑是牙齒的大敵,可能會引起許多牙齒疾病,導致難聞的口臭,甚至有掉牙的危機。而要去除牙菌斑,首先得學會正確的潔牙方法。
口腔清潔工作沒做好,就會形成牙菌斑,而牙菌斑是細菌的安樂窩,不但會導致蛀牙、牙齦炎,若患牙周病,得到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比較高。
我們用嘴巴品嚐美食,與人溝通並表達喜怒哀樂,嘴巴妙用無窮且不可或缺!但很多人可能從未留心,每天三餐外加點心、飲料以及進進出出的空氣,正好為口腔內的細菌提供充足的養分,且在這溫暖潮濕的環境中,更是有利於細菌的滋生。而如果輕忽口腔清潔,讓口中細菌叢生,將形成怎樣可怕的景象呢?
牙菌斑如何形成?
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體口腔中的常見細菌約有500~700種,雖然之中有些可以與人體和平共處,但也有某些菌種一旦坐大,便會侵害牙齒及牙周組織的健康,而這些菌種的安樂窩就是惡名昭彰的「牙菌斑」。
想像一下,將器皿靜置在污水中一段時間,器皿表面會形成一層黏黏的薄膜同樣地,在清潔狀況不佳的口腔中,細菌以食物殘渣、剝落的口腔細胞及唾液中的糖蛋白為養分,黏附在牙齒表面與縫隙內茁壯成淡黃色薄膜狀的菌落,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牙菌斑。
口腔中不同部位的牙菌斑各有其不同的菌落,牙釉質齲齒處的牙菌斑以變形鏈球菌為大宗牙本質齲齒處除了變形鏈球菌外,也常見乳酸桿菌而牙根齲齒處的牙菌斑則多為放射菌種牙齦溝處的牙菌斑菌種更多,常見有細梭形桿菌、革蘭氏陰性菌、螺旋桿菌、放射菌等。
新光醫院牙周病科主任陳智龍指出,牙菌斑存在於食物發酵呈酸化的口腔中,一毫克的牙菌斑約有近億個細菌。如果以這麼驚人的數據來估算,那麼口腔衛生習慣不好的人,平時差不多有高達2~10億個細菌在口中伺機而動。
牙菌斑堆積的病變
牙菌斑在牙齒表面、齒縫間堆疊壯大,細菌分泌的毒素還會引發牙齦組織內一連串的免疫反應,造成牙齦、牙周、牙體的病變,甚至引起口腔黏膜及身體其他器官的病變。
1.牙結石
長期沒有被清除的牙菌斑會和唾液內的鈣及其他物質結合,一邊堆積一邊從內側開始變硬,不久之後,就整個變成像石頭般粗糙的牙結石,且成形後,就無法再用牙刷來去除。牙齦底下沈積的牙結石容易造成更多牙菌斑堆積,是造成牙周病惡化的主因,同時也會引發難聞的口臭。
2.牙齦炎
牙根、牙縫容易卡住食物殘渣,往往是牙菌斑群聚壯大的部位。當牙菌斑的勢力變得龐大,便會侵襲鄰近的牙齦組織,造成牙齦紅腫、肥厚,但痛感並不明顯,所以患者在初期多不自覺,有些患者是刷牙時發現牙齦出血,求診牙科後才知道自己患有牙齦炎。此時期若能及早治療,並徹底改善口腔衛生,牙齦炎是有機會痊癒的。
3.牙周病
牙周病是牙齒週圍組織(包含牙齦齒軟組織以及齒槽骨與牙周韌帶)的病變,它會造成牙齦萎縮、腫脹、長膿?、流血,齒縫變大,牙齒搖搖欲墜且咬東西時酸軟無力等。而除了牙齒地基動搖引發的掉
牙危機外,另一項令患者困擾的是,牙周病的患者常有牙齦和牙齒間剝離形成囊袋,每每進食後食物殘渣容易掉入囊袋,在其中發酵並助長細菌滋生,而使患者發出濃厚的口臭,有時甚至引發囊袋膿腫、發炎等情形。根據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調查顯示,台灣9成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或輕或重的牙周病。
4.蛀牙
牙菌斑內的細菌與黏附在牙齒上的醣類食物作用,產生大量有機酸,破壞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造成牙齒脫鈣,引發齲齒空洞。小朋友的蛀牙常發生在牙齒咀嚼面,原因在於未能好好刷除掉齒溝上的牙菌斑。牙縫兩側也是一般人容易發生蛀牙的部位,因為刷牙常刷不到這些部位,必須輔助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才能確實清除。至於牙根蛀牙則多發生在有牙周病的中老年人身上,特別是牙齦萎縮導致牙根外露的部位,若有牙菌斑攀附滋生,再加上唾液變少,往往便會迅速出現齲洞。
5.其他疾病
口腔健康不佳,也會影響全身健康。近年來陸續有醫學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發生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孕婦若有嚴重牙周病,發生早產或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是一般正常孕婦的7~10倍口腔衛生狀況不佳或有牙周病的臥床老人,較易罹患吸入性肺炎等。雖然其間的作用機轉還不甚明朗,但相關性的證實已提醒著我們,要遠離這些危險,千萬不可忽視口腔的衛生與健康。
15個潔牙方法,常保口腔清潔
根據統計,95的國人都有每天潔牙的習慣,但為什麼還會有牙菌斑,導致一口爛牙?多半是因為「不會清潔牙齒」。
我刷了一輩子牙,怎麼可能不會刷牙?」牙科門診中常有蛀牙或牙周病掉牙的患者,對牙醫師傳授正確的潔牙方式感到不以為然。牙醫師陳智龍說,雖然多數民眾知道要注意口腔衛生,但觀念正確且做得徹底的人並不多見。以下一些護齒小技巧,修正了民眾常見的錯誤潔牙觀念,相當實用也值得參考。
1.改良式貝氏刷牙法
許多人刷牙時,牙刷伸進口中,豪邁的上下橫刷一通,再用清水漱清泡沫,便大功告成,就連偶像戲中也常有俊男美女用這樣的刷法。其實,經常用牙刷猛力狂刷,容易磨損牙齒表面,也無法徹底清除到藏污納垢的死角,目前國際牙醫學界建議的刷牙方法是「改良式貝氏刷牙法」,重點在刷牙時刷毛與牙面成45°~60°(刷上排牙時刷毛略向上呈仰角,刷下排時刷毛略向下),涵蓋一部分牙齦,輕輕地兩顆兩顆橫向來回刷,至少各刷10次,再把鬆動的牙垢往下刷(下排牙往上刷)除了牙齒的外側外,牙齒內側也是一樣的刷法至於咬合面則是輕輕地橫刷。一口牙要刷得清潔溜溜,差不多得花上10分鐘左右。
2.選對牙刷輕鬆上手
牙刷應選擇刷頭小、刷毛挺直但柔軟,才好在口腔中迴轉,且能夠清除牙垢又不致傷害牙齒與牙齦。牙刷最好能置於乾燥通風處,避免黴菌滋生使用一段時間後,如果出現刷毛彎曲、外岔、脫落,或底部卡有菜屑、髒污,就應該立即更換。
3.敏感牙齒可用牙膏輔助
有敏感性牙齒的人,常會害怕牙齒酸痛而隨便刷一刷,長期潔牙不完全易使牙齒受損加劇,這類患者若能使用抗敏感牙膏,對口腔清潔工作的執行與症狀的改善都會有幫助。
現有的抗敏感牙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添加檸檬酸鉀或硝酸鉀等,以防堵神經細胞間的傳導,來降低敏感性牙齒的刺痛感。一種是添加了氯化鍶或氟化物,可塞住琺瑯質上的小裂縫,使暴露的牙本質小管變小,避免神經暴露在冷、熱等刺激下引起酸痛。
4.避免用牙粉或粗鹽刷牙
有些人不想用含化學成分的牙膏,而以牙刷沾粗鹽來刷牙也有人為了牙齒美白,選擇以牙粉來潔牙。牙醫師提醒,這兩種物品所含的顆粒粗糙,沾附刷洗時靠著摩擦力可使牙齒表面達到清潔效果,但如果力道未能拿捏好,反倒容易磨損牙齒表面的琺瑯質,以及傷害到牙齦的健康,所以並不建議使用。
5.善用牙間刷與牙線
除了使用牙刷刷牙外,牙齒與牙齒間的鄰接面與牙縫部位,也應該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才能徹底清潔乾淨。
使用牙線時約取40~50公分長,以雙手的拇指及食指固定並操控,先將牙線兩端輕拉以滑進牙縫,至牙齦溝處與牙齒鄰接面,以「C」字形的拉法沿著牙面刮除牙菌斑,且牙縫左右兩邊都要清潔。而牙線棒或牙籤操作時,受限於材質與可應用的角度有限,刮除牙菌斑的效果都遠不及牙線來得好,因此一般還是建議以牙線來輔助潔牙較佳。
至於牙間刷則適用於有明顯牙縫、補綴物下端或矯正中的牙齒凹陷處,它可以清潔一般牙刷不易刷洗到的部位,是牙周病患者重要的輔助潔牙工具之一。
6.每天至少1次徹底潔牙
吃過食物或喝下含糖飲料後立即刷牙,是最理想的口腔衛生維護方法倘若無法做到的話,每天至少1次徹底潔牙是絕對必要的。研究顯示,牙菌斑生長於不潔的牙面,經過清除後,可於24~48小時內再度堆疊形成且逐漸鈣化,因此,如果每天都能有至少1~2次完整的刷牙潔牙,將可有效阻斷牙菌斑累積,避免對牙齒健康形成持續性的傷害。
7.輕刷舌頭,防臭除斑
舌頭上的舌苔容易卡住微細的食物殘渣,因此也常成為細菌的溫床。在每天刷牙時不妨也輕輕刷洗一下舌頭,除了可降低牙菌斑的生成,還能減少口臭薰天的情形。
8.漱口水及嚼無糖口香糖無法取代刷牙
市售漱口水不外乎具有抗菌、含氟或口氣清新的效果,適用於老年人、身心障礙者或手術後暫時不便刷牙的患者,以及準備出門約會想有好口氣的人。而無糖口香糖是以代糖取代蔗糖,加上人體咀嚼時會分泌唾液,有利沖刷掉部分食物殘渣,且口腔酸鹼值也會轉變為較不利牙菌斑生長的偏中性環境,所以,對齲齒的防範有部分助益。不過,由於嚼無糖口香糖與用漱口水都無法完全去除掉口腔中堆積的牙菌斑,因此只能當做是口腔清潔的輔助品,無法完全取代刷牙及牙線的使用。
9.主副餐合併,減少用餐次數
細菌混合食物殘渣與唾液形成的牙菌斑,會使原本偏中性的口腔環境轉為酸性環境,造成牙齒表面脫鈣,直至刷牙後口中酸鹼值改變,牙齒才又轉為再鈣化的修復期。所以如果每天頻繁進餐且常吃甜膩糕點,牙齒將長時間暴露於易脫鈣的環境中,恐加速琺瑯質崩解與窩洞的形成。因此,喜歡吃甜點的人,不妨把點心安排在餐前或餐後一起食用,減少每天用餐的次數。
10.少吃甜食與過酸食物
精製食品、含糖量高及容易黏牙的食品,如糖果、巧克力、蛋糕、餅乾、洋芋片、汽水或可樂、冰淇淋等食品,都容易助長牙菌斑的形成,平時應該盡量少吃,且應在吃完後馬上刷牙。而太酸的飲料,像水果醋或檸檬汁等容易造成牙釉質流失,嚴重者甚至可能傷及牙本質與牙髓,所以最好還是不要經常飲用。
11.多吃新鮮高纖蔬果
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根莖類食物、蔬菜、水果等,在咀嚼時有助於清除牙菌斑,以及殘留於牙縫間的食物殘渣,達到清潔牙齒的功能而起司及鮮奶富含牙齒再鈣化所需的磷酸鈣,也應適度食用。另外,足夠的水分攝取有助沖淡口腔內的食物殘渣,減少牙菌斑堆積的機會。
12.每半年1次專業洗牙
每天正確刷牙可以避免牙菌斑堆積,防止牙結石形成,但某些牙齒部位,可能因角度問題不易充分刷洗而容易產生牙結石,此時便需要至牙科接受專業洗牙以去除牙結石。目前健保提供13歲以上民眾,每半年1次的洗牙服務。牙結石清除乾淨後,短時間內牙齒對於冷或酸可能較敏感,但通常一段時間後即可自然改善,而牙結石去除後,可避免牙齦持續發炎,使牙齦與牙周組織更健康。
13.植牙、假牙一樣要防牙菌斑
不管是人工植牙或是裝置牙橋、全口假牙,如果沒有好好維持口腔衛生,任由牙菌斑在口腔中滋長,細菌仍會侵襲到牙根與齒槽骨之間,造成牙齦炎或牙周病,嚴重時連植牙都會動搖而需拔除,所以就算是滿口假牙的人,確實維護口腔衛生還是很重要。
14.全口塗氟防乳牙齲齒
雖然小朋友的乳牙會隨著成長發育換為恆牙,但從小一口爛牙,會影響咀嚼功能、營養攝取以及咬字發音等。而根據調查發現,台灣學齡前兒童乳牙齲齒率高達51.5,要教導幼兒做到正確刷牙相對不易,因此目前衛生單位與牙醫學界也積極推動幼兒每半年接受一次全口塗氟。一般建議持續至小朋友第二顆大臼齒完全長出為止,約可降低30~40的乳牙齲齒率。
15.定期接受口腔檢查
定期口腔檢查可以及早發現口腔疾病,及早接受必要矯正治療。通常嬰幼兒與學齡兒童因牙齒正處於萌發或換牙階段,建議應每隔3個月至半年接受一次口腔檢查,而青少年及成年以後則建議每隔半年至1年,應接受至少一次的口腔檢查及洗牙。各階段的口腔檢查重點如下:
6歲以下嬰幼兒期:此階段務必由父母或成人照顧者負責為孩子刷牙,不宜完全交由幼兒自行清潔,牙醫師在檢查時會特別注意孩子有無奶瓶性齲齒、顏面與咬合發育是否正常,並指導父母阻斷孩子咬手指等不良口腔習慣,以免影響牙齒萌發。
6~13歲學齡兒童:檢查口腔衛生習慣、乳牙換牙狀況、有無齲齒、顏面發育及有無咬合不良、牙齦是否良好等。
13~18歲青少年期:牙齒大都已換為恆齒,檢查有無咬合不良或齒列不整,是否有齲齒、年輕型牙周病等,以及早矯治。
成年人:檢查有沒有牙周病、齲齒、缺牙、假牙使用狀況與口腔黏膜異常或腫塊。
老年人:檢查有無牙周病、缺牙、假牙使用狀況、口腔黏膜異常或腫瘤、牙根齲齒等。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文章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牙菌斑不除-未老就掉牙-牙菌斑有多恐怖-024920524.html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