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檳10年仍罹患口腔癌 癌友呼籲早期篩檢及治療,切勿心存僥倖
台灣好新聞(記者林亮亨/綜合報導)
不少紅唇族認為嚼檳榔能提神、健齒,其實是嚴重的誤會,反而還可能引發癌症找上門。62歲的顏先生曾經嚼檳榔約30年,也有使用菸、酒的習慣,為此多次與太太爭執,直到一次感冒發現白斑,之後到醫院篩檢,在60歲時確診口腔癌第1期;幸好早期發現和治療,目前吃飯、說話都正常。他希望還在嚼食檳榔者多為家人著想,生病會對家中造成巨大影響,能夠早點戒檳最好,切勿心存僥倖而拒絕篩檢。
顏先生從當兵時就開始菸、檳不離手,出社會後當過鐵工、計程車司機、在市場擺攤,因工作環境影響,周遭的朋友為了「盤撋(puânn-nuá,交際應酬之意)」,菸、檳、酒經常請來請去。
長期吸菸、嚼檳榔,太太和他多次起衝突。後來兒子交了女友,顏先生擔心對方來家裡作客,自己菸、檳、酒成癮的習慣會讓兒子沒面子,心一橫,就先戒酒,50歲時也成功戒除檳榔。
戒檳10年,口腔癌仍找上門
然而,即使戒除檳榔10年,口腔癌並沒有放過他。一次感冒,耳鼻喉科醫師發現他的口腔內有白斑,要他多留意;之後,他陪太太到醫院做乳房、子宮頸抹片篩檢,自己也去做口腔黏膜篩檢,前兩次為半年檢查一次,都沒問題,但是開始定期檢查的一年後,他覺得口腔有刮痛感,當時還以為是假牙刮嘴,直到第三次檢查才確診為口腔癌第1期。
因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顏先生僅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不需做放、化療,也在罹癌後戒了菸。
許多口腔癌的病人因病況與治療而影響到咀嚼、吞嚥功能,需要口腔復健,顏先生選擇透過運動、保持好心情改善。他自嘲罹癌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治療後不方便吃東西,曾有3個月都喝流質,「剛開始每一種食物都打成泥狀,尤其雞胸肉用喝的會想吐。」後來他開始重訓、到公園慢跑,藉由運動消耗能量,自然就會肚子餓,現在他已經可以用剪刀將大片、較硬的食物剪碎食用。
此外,顏先生也自行搜尋網路社群媒體,與病友交流口腔癌的術後復健與相關知識。他的右頰病灶較嚴重,開了兩次刀,為了防止癌細胞擴散,醫師手術時也一併移除肩頸附近的淋巴,但代價是如果不復健,肩頸容易僵硬和沾黏,嘴巴也會不方便吃飯及說話。
剛開完刀,顏先生的舌頭幾乎沒辦法正常活動,社團的癌友建議他每天可以大聲朗讀報紙。因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顏先生早上起床便跟著一起誦經,一方面復健口腔,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在公園運動時他也特別張嘴活動,現在講話已經很正常,鮮少有口齒不清的情形。
菸、檳傷財又傷身,長年省下花費可買國產車
很難想像,嚼檳榔快30年的顏先生,如今看到身邊有人嚼檳榔都會趕緊勸戒。其實他比誰都知道口腔癌的可怕,他的弟弟在40多歲時因嚼檳榔罹患口腔癌過世,加上摯友也是因此罹癌而離世,更讓他珍視生命的重要。
「戒檳榔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人,」年輕時,顏先生不相信癌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菸、檳、酒統統來,家人勸都不聽,直到罹癌才醒悟。他特別感謝太太在他生病時無微不至地照顧,兩個兒子也很體諒,要他不用擔心工作的事。
況且,長期使用菸、檳、酒,既傷身又傷財。「嚼檳榔再加上香菸,一天可能要200元,一個月就6000元了,一年就花掉7萬多了,如果十年存下來就可以買一台國產車啦!」
勿心存僥倖而拒絕篩檢,及早發現治療效果佳
菸、檳榔都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告的一級致癌物。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8000人罹患口腔癌,罹患口腔癌第1期的患者約有85%的五年存活率,然而到了第4期,五年存活率約只剩下38%。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平常不要接觸菸、酒、檳榔,有使用習慣的人應盡早戒除。
對於仍在嚼食檳榔的民眾,顏先生以親身經驗分享,養成嚼檳榔習慣後,剛開始戒一定很痛苦,建議可用嚼口香糖取代,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罹癌而不敢去篩檢。「吃檳榔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我戒10年了還是得癌症,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以為不去篩檢就不會得癌症。」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朱主任提醒,臨床上常見病人不知道頭頸癌的徵兆,而錯失了治療時機。建議有嚼檳榔、吸菸習慣的人可以請耳鼻喉科醫師、牙醫師幫忙檢查,看口腔黏膜有無出現不明的紅、白斑或頰部腫塊,早期治療不僅存活率高,顏面的功能和外貌受損的機會也較小。
政府補助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對象:
.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戒檳)或吸菸民眾。
.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戒檳)的原住民。
◎頻率:每2年1次。
◎揪團30人,專業團隊免費到高嚼檳職場篩檢。
(以上廣告由國民健康署提供,本經費由菸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福部提醒您:吸菸能導致肺癌、心臟血管疾病!※
※提醒您:開(騎)車不喝酒 喝酒不開(騎)車!※
(本文摘自台灣好新聞)
文章來源:https://reurl.cc/r5Raz4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
不少紅唇族認為嚼檳榔能提神、健齒,其實是嚴重的誤會,反而還可能引發癌症找上門。62歲的顏先生曾經嚼檳榔約30年,也有使用菸、酒的習慣,為此多次與太太爭執,直到一次感冒發現白斑,之後到醫院篩檢,在60歲時確診口腔癌第1期;幸好早期發現和治療,目前吃飯、說話都正常。他希望還在嚼食檳榔者多為家人著想,生病會對家中造成巨大影響,能夠早點戒檳最好,切勿心存僥倖而拒絕篩檢。
顏先生從當兵時就開始菸、檳不離手,出社會後當過鐵工、計程車司機、在市場擺攤,因工作環境影響,周遭的朋友為了「盤撋(puânn-nuá,交際應酬之意)」,菸、檳、酒經常請來請去。
長期吸菸、嚼檳榔,太太和他多次起衝突。後來兒子交了女友,顏先生擔心對方來家裡作客,自己菸、檳、酒成癮的習慣會讓兒子沒面子,心一橫,就先戒酒,50歲時也成功戒除檳榔。
戒檳10年,口腔癌仍找上門
然而,即使戒除檳榔10年,口腔癌並沒有放過他。一次感冒,耳鼻喉科醫師發現他的口腔內有白斑,要他多留意;之後,他陪太太到醫院做乳房、子宮頸抹片篩檢,自己也去做口腔黏膜篩檢,前兩次為半年檢查一次,都沒問題,但是開始定期檢查的一年後,他覺得口腔有刮痛感,當時還以為是假牙刮嘴,直到第三次檢查才確診為口腔癌第1期。
因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顏先生僅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不需做放、化療,也在罹癌後戒了菸。
許多口腔癌的病人因病況與治療而影響到咀嚼、吞嚥功能,需要口腔復健,顏先生選擇透過運動、保持好心情改善。他自嘲罹癌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治療後不方便吃東西,曾有3個月都喝流質,「剛開始每一種食物都打成泥狀,尤其雞胸肉用喝的會想吐。」後來他開始重訓、到公園慢跑,藉由運動消耗能量,自然就會肚子餓,現在他已經可以用剪刀將大片、較硬的食物剪碎食用。
此外,顏先生也自行搜尋網路社群媒體,與病友交流口腔癌的術後復健與相關知識。他的右頰病灶較嚴重,開了兩次刀,為了防止癌細胞擴散,醫師手術時也一併移除肩頸附近的淋巴,但代價是如果不復健,肩頸容易僵硬和沾黏,嘴巴也會不方便吃飯及說話。
剛開完刀,顏先生的舌頭幾乎沒辦法正常活動,社團的癌友建議他每天可以大聲朗讀報紙。因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顏先生早上起床便跟著一起誦經,一方面復健口腔,另一方面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安慰,在公園運動時他也特別張嘴活動,現在講話已經很正常,鮮少有口齒不清的情形。
菸、檳傷財又傷身,長年省下花費可買國產車
很難想像,嚼檳榔快30年的顏先生,如今看到身邊有人嚼檳榔都會趕緊勸戒。其實他比誰都知道口腔癌的可怕,他的弟弟在40多歲時因嚼檳榔罹患口腔癌過世,加上摯友也是因此罹癌而離世,更讓他珍視生命的重要。
「戒檳榔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家人,」年輕時,顏先生不相信癌症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菸、檳、酒統統來,家人勸都不聽,直到罹癌才醒悟。他特別感謝太太在他生病時無微不至地照顧,兩個兒子也很體諒,要他不用擔心工作的事。
況且,長期使用菸、檳、酒,既傷身又傷財。「嚼檳榔再加上香菸,一天可能要200元,一個月就6000元了,一年就花掉7萬多了,如果十年存下來就可以買一台國產車啦!」
勿心存僥倖而拒絕篩檢,及早發現治療效果佳
菸、檳榔都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公告的一級致癌物。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年約有8000人罹患口腔癌,罹患口腔癌第1期的患者約有85%的五年存活率,然而到了第4期,五年存活率約只剩下38%。因此,國民健康署呼籲,平常不要接觸菸、酒、檳榔,有使用習慣的人應盡早戒除。
對於仍在嚼食檳榔的民眾,顏先生以親身經驗分享,養成嚼檳榔習慣後,剛開始戒一定很痛苦,建議可用嚼口香糖取代,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罹癌而不敢去篩檢。「吃檳榔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我戒10年了還是得癌症,千萬不要心存僥倖,以為不去篩檢就不會得癌症。」
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臺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朱主任提醒,臨床上常見病人不知道頭頸癌的徵兆,而錯失了治療時機。建議有嚼檳榔、吸菸習慣的人可以請耳鼻喉科醫師、牙醫師幫忙檢查,看口腔黏膜有無出現不明的紅、白斑或頰部腫塊,早期治療不僅存活率高,顏面的功能和外貌受損的機會也較小。
政府補助免費口腔黏膜檢查
◎對象:
.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戒檳)或吸菸民眾。
.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戒檳)的原住民。
◎頻率:每2年1次。
◎揪團30人,專業團隊免費到高嚼檳職場篩檢。
(以上廣告由國民健康署提供,本經費由菸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福部提醒您:吸菸能導致肺癌、心臟血管疾病!※
※提醒您:開(騎)車不喝酒 喝酒不開(騎)車!※
(本文摘自台灣好新聞)
文章來源:https://reurl.cc/r5Raz4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