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學齡前兒童齲齒率降,籲家長小孩一起護牙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根據臺北市衛生局統計,臺北市學齡前兒童齲齒率已從100年的近6成5,降低到104年的近5成2,分析問卷調查發現,兒童攝取含糖飲食的頻率(每周7次以上)、定期塗氟,與父母是否協助兒童潔牙,都與兒童齲齒息息相關,希望家長能以身作則,帶領孩子維持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
台灣口腔衛生學會理事長張進順指出,人若愛吃甜食、喝含糖飲料,頻率不要太高,反而甜食的「量」不是造成齲齒的關鍵,關鍵反而是「頻率」!
他深入解釋,因為細菌容易分解糖類,會讓口腔酸度提高,讓牙齒開始脫鈣,如果無法降低此脫鈣(去礦化)的情況不斷發生,就容易釀成牙齒鈣化,齲齒機率大幅提升,而人體為了避免牙齒鈣化發生,會讓牙齒「再鈣化」(再礦化),也就是牙齒表面遭到酸腐蝕後失去鈣質,而唾液中的鈣離子會再黏著於流失的地方,形成鈣質再結晶化,牙齒表面就能得到修復。
因此若在正餐之外,愛吃零食,不論是甜食或鹹食,只要牙齒食用食物的頻率太高,就會破壞口腔自然的酸鹼度平衡,就會容易齲齒,因此建議集中用餐時間、降低用餐頻率,定期看牙,建議每6個月口腔檢查、洗牙及塗氟、臼齒窩溝封填,落實餐後或睡前用含氟牙膏、牙線、牙間刷加強清潔牙齒。
(本文摘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文章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AD%B8%E9%BD%A1%E5%89%8D%E5%85%92%E7%AB%A5%E9%BD%B2%E9%BD%92%E7%8E%87-%E4%B8%8B%E9%99%8D-160000875.html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