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不健康 心血管疾病跟著來!
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作者許資旻】
根據國民健康署於二○○七~二○○八年進行的牙周病統計顯示,國內高達九九‧二%的成人有牙周問題,牙周病比率居亞洲第一。牙周病如此普遍的原因在於,這些細菌本來就與人體共存,而人類口腔內細菌種類就高達七○○種,國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楊岳炤解釋,此種細菌稱之為「正常菌」,與人體呈共生狀態,然而一旦細菌累積過多,就容易造成感染,每天必須刷牙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細菌的數量,使之不易達到「致病」程度。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由容易積存在牙齦根部的細菌存積,形成牙菌斑(又稱作生物膜)後,使牙周組織發炎的慢性疾病,依照感染程度大致可分為四期;初期會先形成牙齦炎,若未經治療,發炎症狀持續發展至牙齒根部時,就會形成輕度、中度、重度的牙周炎。
初期,只會出現牙齦炎,然而當細菌持續侵蝕到牙齦下方的齒槽骨與牙周韌帶後,就會使牙齒鬆動,牙齦與牙齒之間就會形成囊袋。若患者進食,食物殘渣掉入囊袋中又會使細菌在其中滋生,當細菌分解蛋白質後產生硫化物,就容易出現口臭的症狀,嚴重更會導致化膿、腫脹,形成嚴重程度不同的牙周炎。
因為是慢性疾病,初期患者多半無明顯不適,楊岳炤解釋,牙周病早期可能只有小部分牙齒骨頭破壞,病情愈嚴重,骨頭的破壞程度就愈高,當患部一直往牙根延伸,牙齒就會開始鬆動,最終就必須拔除。
近年來,牙周病之所以備受討論,原因就在於一旦牙周細菌經由患部滲入血液系統,呈菌血狀態流至全身時,容易引發身體其他部位的發炎,其中最嚴重者莫過於牙周病恐引發心血管疾病。
細菌滋生病從口入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許多醫學研究報導指出,牙周病可能是導致心肌梗塞、感染性心內膜炎或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
牙周病對心血管造成的影響可分為兩類,第一,牙周病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發炎、硬化;第二,牙周病會造成血液的細菌感染,嚴重會產生菌血症,最終形成心內膜炎。
「其實心內膜炎感染算是比較罕見的病例,至於『慢性牙周病造成慢性血管硬化』則是近年來較熱門的研究主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衍廷解釋,心內膜炎感染其實是受細菌感染的血液在血管中產生一些稱作「贅生物」的細菌斑塊,一旦贅生物流入心臟冠狀動脈,就容易造成急性阻塞。
此外,牙周病也被認為與心肌梗塞有關聯,「心肌梗塞其實是心臟血管急性阻塞,使心臟局部缺血,往往是突發的,但其實在發生緊急的心肌梗塞之前,心臟血管就可能出現一些病變,也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葉衍廷表示,所謂粥狀硬化是血液中不好的膽固醇被表皮細胞一些特殊分子拉進血管壁內,堆積久了甚至造成發炎,而當不好的物質堆積愈來愈多,血管內徑就愈發狹窄,最後就容易導致心肌梗塞。
在粥狀硬化的過程當中,「發炎」是關鍵,當不好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經過發炎反應的催化後,就會形成泡沫細胞,使堆積在血管內的垃圾愈積愈多;一旦血液遭口腔細菌感染,就容易引起發炎,進而導致血管粥狀硬化。簡而言之,牙周病對整體血管健康都有不好的影響。
牙周病 VS 心血管 缺乏因果關係研究
葉衍廷表示,現在心臟科臨床尚未如此強調牙周病帶來的影響,因為普遍還是不習慣將牙周病列為判定心血管風險的指標,在研究上也還有努力的空間。
「其實現在仍無法將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做直接的連結,只能說兩者有強烈的關聯性。」楊岳炤說,目前研究仍無法證明「有牙周病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只能從數據中得知兩者經常會同時出現。
「最強的證據必須有大規模雙盲試驗,但是通常在藥品研發上才會做這麼完整的研究,」葉衍廷解釋,現在牙周病與心血管之間的研究大多為「關連性研究」,根據過去資料,以統計的方法去矯正可能造成偏差的因子,比如去比較病人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會影響心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將這些已知風險因子一一矯正之後,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關連。
「但是有連結並不代表因果關係,只知道有A常常就有B,不代表A就一定會造成B,目前牙周病是不是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並沒有很強的證據,仍處於假說階段,只能推敲應與發炎反應有關。」葉衍廷表示。
二○一二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也曾作出聲明,表示不得過度強調兩者關聯性,因為大部份屬於觀察性研究,仍漏洞百出,過度強調只會造成無謂恐慌。然而,兩者相互影響的案例確實存在,因此也無法排除所有可能性。
治療成效仍有極限 防患未然方為上策 既然牙周病是因細菌感染所致,也有人思考抗生素治療牙周病的可能性。然而根據臨床證明,牙周病至今都難以透過藥物治療,因為口腔菌種繁多,牙菌斑中的細菌會獨自形成一個生態系,並且有相互溝通機制,一旦碰到抗生素藥物,會先派出抗生素抵抗力較強的細菌消耗藥物,進而維持菌落生態,逐漸擴大菌落範圍。
其實,防範牙周病的方式不應著重於治療的討論,而是日常生活就可以實踐的「預防」,「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確實地刷牙,」楊岳炤表示,正確的刷牙方式要讓牙刷刷毛呈四十五度角,才能刷到累積最多牙菌斑的齒槽溝,最好也配合使用牙線。許多人認為使用漱口水可以清洗到牙刷刷不到的地方,然而經研究顯示,漱口水也只能清潔到十五~三十五%的齒槽深度,因此天天清潔牙齒才是避免細菌滋生的不二法門,想要避開牙周病,除了定期就醫檢查之外,落實刷牙準沒錯!
(本文摘自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
根據國民健康署於二○○七~二○○八年進行的牙周病統計顯示,國內高達九九‧二%的成人有牙周問題,牙周病比率居亞洲第一。牙周病如此普遍的原因在於,這些細菌本來就與人體共存,而人類口腔內細菌種類就高達七○○種,國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楊岳炤解釋,此種細菌稱之為「正常菌」,與人體呈共生狀態,然而一旦細菌累積過多,就容易造成感染,每天必須刷牙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細菌的數量,使之不易達到「致病」程度。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由容易積存在牙齦根部的細菌存積,形成牙菌斑(又稱作生物膜)後,使牙周組織發炎的慢性疾病,依照感染程度大致可分為四期;初期會先形成牙齦炎,若未經治療,發炎症狀持續發展至牙齒根部時,就會形成輕度、中度、重度的牙周炎。
初期,只會出現牙齦炎,然而當細菌持續侵蝕到牙齦下方的齒槽骨與牙周韌帶後,就會使牙齒鬆動,牙齦與牙齒之間就會形成囊袋。若患者進食,食物殘渣掉入囊袋中又會使細菌在其中滋生,當細菌分解蛋白質後產生硫化物,就容易出現口臭的症狀,嚴重更會導致化膿、腫脹,形成嚴重程度不同的牙周炎。
因為是慢性疾病,初期患者多半無明顯不適,楊岳炤解釋,牙周病早期可能只有小部分牙齒骨頭破壞,病情愈嚴重,骨頭的破壞程度就愈高,當患部一直往牙根延伸,牙齒就會開始鬆動,最終就必須拔除。
近年來,牙周病之所以備受討論,原因就在於一旦牙周細菌經由患部滲入血液系統,呈菌血狀態流至全身時,容易引發身體其他部位的發炎,其中最嚴重者莫過於牙周病恐引發心血管疾病。
細菌滋生病從口入 恐導致心血管疾病 許多醫學研究報導指出,牙周病可能是導致心肌梗塞、感染性心內膜炎或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因素之一。
牙周病對心血管造成的影響可分為兩類,第一,牙周病長期下來會導致血管發炎、硬化;第二,牙周病會造成血液的細菌感染,嚴重會產生菌血症,最終形成心內膜炎。
「其實心內膜炎感染算是比較罕見的病例,至於『慢性牙周病造成慢性血管硬化』則是近年來較熱門的研究主題,」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衍廷解釋,心內膜炎感染其實是受細菌感染的血液在血管中產生一些稱作「贅生物」的細菌斑塊,一旦贅生物流入心臟冠狀動脈,就容易造成急性阻塞。
此外,牙周病也被認為與心肌梗塞有關聯,「心肌梗塞其實是心臟血管急性阻塞,使心臟局部缺血,往往是突發的,但其實在發生緊急的心肌梗塞之前,心臟血管就可能出現一些病變,也就是『動脈粥狀硬化』,」葉衍廷表示,所謂粥狀硬化是血液中不好的膽固醇被表皮細胞一些特殊分子拉進血管壁內,堆積久了甚至造成發炎,而當不好的物質堆積愈來愈多,血管內徑就愈發狹窄,最後就容易導致心肌梗塞。
在粥狀硬化的過程當中,「發炎」是關鍵,當不好的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內,經過發炎反應的催化後,就會形成泡沫細胞,使堆積在血管內的垃圾愈積愈多;一旦血液遭口腔細菌感染,就容易引起發炎,進而導致血管粥狀硬化。簡而言之,牙周病對整體血管健康都有不好的影響。
牙周病 VS 心血管 缺乏因果關係研究
葉衍廷表示,現在心臟科臨床尚未如此強調牙周病帶來的影響,因為普遍還是不習慣將牙周病列為判定心血管風險的指標,在研究上也還有努力的空間。
「其實現在仍無法將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做直接的連結,只能說兩者有強烈的關聯性。」楊岳炤說,目前研究仍無法證明「有牙周病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只能從數據中得知兩者經常會同時出現。
「最強的證據必須有大規模雙盲試驗,但是通常在藥品研發上才會做這麼完整的研究,」葉衍廷解釋,現在牙周病與心血管之間的研究大多為「關連性研究」,根據過去資料,以統計的方法去矯正可能造成偏差的因子,比如去比較病人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會影響心臟疾病的風險因子,將這些已知風險因子一一矯正之後,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關連。
「但是有連結並不代表因果關係,只知道有A常常就有B,不代表A就一定會造成B,目前牙周病是不是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並沒有很強的證據,仍處於假說階段,只能推敲應與發炎反應有關。」葉衍廷表示。
二○一二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也曾作出聲明,表示不得過度強調兩者關聯性,因為大部份屬於觀察性研究,仍漏洞百出,過度強調只會造成無謂恐慌。然而,兩者相互影響的案例確實存在,因此也無法排除所有可能性。
治療成效仍有極限 防患未然方為上策 既然牙周病是因細菌感染所致,也有人思考抗生素治療牙周病的可能性。然而根據臨床證明,牙周病至今都難以透過藥物治療,因為口腔菌種繁多,牙菌斑中的細菌會獨自形成一個生態系,並且有相互溝通機制,一旦碰到抗生素藥物,會先派出抗生素抵抗力較強的細菌消耗藥物,進而維持菌落生態,逐漸擴大菌落範圍。
其實,防範牙周病的方式不應著重於治療的討論,而是日常生活就可以實踐的「預防」,「最重要的還是必須確實地刷牙,」楊岳炤表示,正確的刷牙方式要讓牙刷刷毛呈四十五度角,才能刷到累積最多牙菌斑的齒槽溝,最好也配合使用牙線。許多人認為使用漱口水可以清洗到牙刷刷不到的地方,然而經研究顯示,漱口水也只能清潔到十五~三十五%的齒槽深度,因此天天清潔牙齒才是避免細菌滋生的不二法門,想要避開牙周病,除了定期就醫檢查之外,落實刷牙準沒錯!
(本文摘自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