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為什麼叫智齒?長了就該拔嗎?
所謂智齒,其實學名是第三大臼齒,一般人都是在16至18歲間才長出來,而此時人類的心智已經趨於成熟,因此習慣被稱為「智齒」。
智齒是從大門牙開始往內算起的第8顆牙齒,包括左右兩邊的上顎、下顎一共4顆。不過,雖然智齒多在成年後才長,但每個人會因發育狀況不同而略有時間差異,有些人不見得每顆都會長、或者有些人終身不會長、甚至有人的智齒雖然有長、但是埋在牙齦內而成為「埋伏齒」。
生長在後端的牙齒最主要功能是參與咬合與咀嚼的作用,智齒也不例外,只是因為位於口腔的深處,較少會用到智齒來處理咀嚼食物的功用,因此即使少了一、兩顆,也不會妨礙食物的磨碎作用。但智齒仍有其功能,有時,若第一或第二大臼齒有嚴重蛀牙或牙周病而需拔除時,臨床上會使用智齒來當做自體移植到缺牙區,或以矯正方式移至適當位置,來取代被拔除的牙齒或當作牙橋的支台齒;若第二大臼齒缺牙時,也可以利用智齒來做為牙橋裝置假牙。
只不過,第二大臼齒之所以會有蛀牙或損壞,常常也是因為受到智齒的擠壓或清潔不夠好、藏汙納垢所致,因此,拔智齒往往是為了解決口腔牙齒的清潔問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智齒最大的問題是長的不正、不好清潔。而智齒會長歪的原因,是現代人的顎骨因飲食精緻而日漸退化、骨頭空間也愈來越窄,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智齒生長,因此容易長歪或長不出來,進而造成口腔問題。
智齒因為位置關係,在清潔與治療上都相當不容易,最常引起的問題包括遭到牙肉蓋住大部份的牙齒而清潔不易,且容易形成袋口藏汙納垢,導致智齒本身與第二大臼齒的蛀牙機率大增,而這類型的蛀牙通常不好處理;或者是因埋在骨頭內長不出來形成所謂的「埋伏齒」,造成牙齦囊腫、破壞正常的骨頭甚至殃及鄰牙的骨頭等。因此,拔智齒的時機也很重要,需諮詢牙醫師,若錯過該拔牙的時間,往往不僅造成不可恢復性的牙周病,齲齒也可能造成牙髓壞死,而此類型牙周病或齲齒,常常造成智齒合併第二大臼齒都得拔除的風險。
智齒的生長與牙齒空間大小有絕對關係,如果因為顎骨空間不夠導致智齒位置歪斜,表示該智齒對於咀嚼功能並無實質貢獻,可以考慮拔除。不過,如果發現第二大臼齒已經崩壞、而智齒尚未完全萌發時,有時會採取先將第二大臼齒拔除,好讓智齒有空間生長,年紀小的患者將來或許有機會可以長正,如果患者年紀較大,可能需要伴隨著矯正治療調整智齒萌發方向與位置。
基本上,如果智齒長得正、又容易清潔時是可以不用拔的;若智齒即使生得正,卻不容易清潔時,則需評估個人的清潔習慣再決定是否應該拔除;又或者,即使是長在牙肉內的智齒,如果沒有特別的症狀出現時,也不建議一定得拔除才行,畢竟拔除這類智齒時,必須剪開牙肉、切削骨頭,挖出牙齒,但後牙齒槽骨內又有許多神經血管埋在其中,風險較高。有些患者會以為等到疼痛再來拔牙,但蠻多情形當疼痛發生時,牙齒或骨頭破壞都已經達蠻嚴重之程度。
一般建議,若智齒已經長得歪斜,令隔壁的第二大臼齒有蛀牙或造成嚴重牙周病的可能性時,會建議先行拔除;或者智齒的對面已經沒有可以相抗衡的智齒來對咬時,怕會發生智齒過度萌發影響咬合、或因長期刺激導致牙齦發炎時,都必須及早拔除,不僅可保護住前一顆牙齒,也可預防牽扯到對咬的牙齦或齒槽骨及咬合。
但若是為了防範於未然,即使智齒現在沒有任何狀況,有些必須拔除的智齒,牙醫師會建議儘早拔除,以免後患。通常,約20歲左右、在智齒剛長出來、齒槽骨質還不會太硬時,是最好的拔除時機,這個階段拔牙,本身傷口組織修復也較快。
(本文摘自全民健康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