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一個寶寶,掉一顆牙?產後媽咪牙齒保衛戰
(文章取自:嬰兒&母親)
歷經懷孕、生產過程之後,媽咪們出現牙齒健康不佳的情況相當普遍,老一輩的觀念常認為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的鈣質被胎兒所吸收,所以是因鈣質流失而造成的牙齒不健康,國泰綜合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林妍華解釋,這樣的說法其實並沒有醫學根據,因牙齒的鈣質與骨質中的鈣質不同,並不會流入血液中而被寶寶吸收,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內分泌的變化。
有研究顯示,雌激素和黃體素的增加,會加速某些口腔病菌的滋長,就容易造成牙齦炎、牙周炎的發生機率提高,因此像是懷孕期的媽咪因內分泌改變,或是在服用賀爾蒙、避孕藥的婦女,會比起一般女性更加容易有口腔方面的問題。林妍華醫師提醒,懷孕中的媽咪應該比平時更加注重口腔衛生,才能預防產後牙齒問題一大堆。
常見問題1、敏感酸痛
懷孕時經常發生孕吐、口腔衛生習慣不佳、吃過多堅硬或酸性的食物…,都會造成牙齒的酸蝕現象,當破壞到牙本質神經,吃東西或喝冷熱飲時便會產生酸痛敏感,一旦牙菌斑侵蝕更為嚴重時,就會造成齲齒、牙周病。
改善對策:勤漱口+牙齒塗氟
孕吐後要漱口,中和口腔酸性。並請牙科醫師在牙齒上塗氟,或使用含氟牙膏與漱口水,氟化物能在牙齒表面形成氟化磷灰石,增強牙齒抗酸能力。也要減少酸性、糖類食物的攝取,盡量不要吃太熱或太冷的食物或飲料,以免對牙齒造成刺激。
常見問題2、牙齒鬆動
在孕期出現牙齒鬆動的情況,通常是因賀爾蒙變化,造成牙齦炎或牙周炎情況惡化所致,今年五月一日開始,健保給付懷孕期間每九十天可以清除牙結石一次,建議在第二孕期尋求牙周病科醫師的專業檢查與治療。若在產後仍有牙齒鬆動的問題,尤其是哺乳期中的媽咪,對於鈣質的需求量比一般人要來得高,這時若嚴重缺乏鈣質,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甚至是牙齒鬆動的問題。
改善對策:攝取含鈣食物
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小魚乾、豆類、乳製品不但是高鈣食品,這些食物還有可抑制細菌分泌酸性物質的作用,為牙齒形成防護力。
常見問題3、齲齒、口臭
剛生產過後的媽咪元氣大傷,為了要迅速補充能量和營養,在做月子時不但會一天多餐,而且多是高熱量的食物,若再加上餐後沒有養成口腔清潔的習慣,食物殘渣留存在口腔中的時間過長,就會使口中異味增加,同時造成牙齒的蛀蝕傷害。
改善對策:吃完食物就潔牙
每天早晚刷牙並不夠,應該每次吃完東西後,都要進行口腔清潔,不讓食物殘渣有機會留在口腔裡。另外,多喝開水也有二次清潔的作用,同時保持口腔濕潤,較不容易引起口臭。
常見問題4、牙周病
牙周病是受到牙菌斑裡特定的細菌毒素刺激,開始時先破壞牙齦組織,使牙齦產生紅、腫、痛與刷牙流血的現象,之後會繼續深入牙周組織,當齒槽骨與牙周韌帶也被感染破壞時,會不斷惡化至膿腫、牙齒鬆動甚至脫落。除了凡是年紀超過35歲以上,以及懷孕期間曾經罹患過「妊娠期牙齦炎」的媽咪都屬於牙周病的高危險族群。
改善對策:及早治療並加強清潔
已患上牙周病的媽咪,要及早請牙周病專科醫師進行治療,並加強口腔衛生清潔。一般人也要定期每半年,前往牙科進行口腔檢查。
Do it!五大護齒行動
行動1、正確進行口腔清潔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口腔問題,最終都和清潔衛生脫不了關係,雖然大家普遍都已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可是如果方法不正確,清潔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林妍華醫師提醒,口腔清潔要徹底,光是靠刷牙容易有清潔死角,尤其是卡在齒縫、牙齦溝間的牙菌斑,因此還需要搭配清潔齒縫的潔牙工具,例如牙線或是牙間刷,漱口水也有輔助的功效,如此才能達到最全面完善的清潔效果。正確的口腔清潔有以下三要點:
吃過食物後立刻以牙線清潔齒縫
將牙線緊貼在牙齒一邊的鄰接面上,從牙齦溝最深處來回上下刮除牙面上的牙菌斑,之後再將牙線緊貼在牙齒另一邊的鄰接面上,以同樣方式來回上下清潔,每個牙縫都要進行以上的潔牙方式,以除去食物殘渣和附著在齒縫間的牙菌斑。
牙醫師小叮嚀:
‧建議牙線會比牙線棒容易操控,尤其是位於口腔深處的齒縫,牙線棒較難以伸入。
‧細菌會附著於使用過的牙線上,為避免交叉感染,每清潔一顆牙齒,就應該使用新一段的牙線。
牙線之後,需再刷牙
以牙線清潔過齒縫後,需再進行刷牙的步驟,潔牙效果更全面,否則一天最少也應該刷牙兩次以上。而刷牙的正確方式是將牙刷斜放於牙齦邊緣,以兩至三顆牙齒為一組上下刷動,先從下排牙齒外側最後方開始由後往前刷,再換至內側一樣由最後方往前刷,刷到門牙內側時,要將牙刷直立從牙齦刷到牙冠,之後換刷牙齒咀嚼面時,牙刷平放做前後刷動,再重複同樣動作,分別清潔上排牙齒的外側、內側和咀嚼面。
牙醫師小叮嚀:
‧後排牙齒較不容易刷得乾淨,選擇刷頭較小的牙刷,越能避免有清潔不到的死角。
‧刷牙時若牙齦出血或疼痛,多半是因牙菌斑所引起的牙齦發炎現象,以軟毛牙刷來回多刷幾次,當聚積的牙菌斑清除時,發炎狀況就會逐漸減輕。
漱口水可輔助清潔
當牙齦紅腫發炎或是有牙周病時,可利用漱口水做為輔助性的清潔,若是使用含Chlorhexidine成分的漱口水則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會有牙齒染色及味覺改變的副作用。
牙醫師小叮嚀:
‧漱口水只是輔助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正確使用牙刷和牙線、牙間刷,用物理性的方式移除牙菌斑,才能預防口腔疾患。
行動2、正餐之外少吃零食
吃東西時,口中酸性濃度便會增加,易引起牙齒表面的侵蝕作用,因此吃喝次數越頻繁,形成齲齒的機率就越高。加上絕大部分的市售零食中都含有糖分,對牙齒的傷害性不容小覷。
行動3、不吸煙
吸煙者比非吸煙者罹患上牙周病的機率高達5倍;罹患口腔癌的機率高達3.4倍,還會產生不好的口氣和牙漬。
行動4、定期接受牙科檢查
每半年就應該定期到牙科進行全面性的口腔檢查,同時牙醫師也會提供預防性的治療,例如洗牙、塗氟,以及根據個人口腔衛生狀況,進行正確的口腔衛教指導,
像是如何使用牙線、飲食習慣建議等。
行動5、有牙疾立即就診
當發現牙齒或牙齦有異狀時,就應該盡速找牙醫師進行檢查與治療,千萬不要等到牙齒疼痛不已,或是情況嚴重時才來做緊急的處理,否則最終牙齒保不住時,就只能走上拔除一途。
牙周病注意警訊
研究發現,35歲以上的人,每4人中就有3人出現某種牙周疾病的症狀,而且因為在發生初期時沒有疼痛感,若沒有稍加留意,便可能造成病情的延誤,直到牙齦、齒槽骨遭到牙周致病菌破壞,發生膿腫、牙齒鬆動等狀況時才被發現,讓治療時間與困難度大增。
以下是牙周病常見的警訊,快來做個自我檢查,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的狀況,就趕快到牙科診所報到吧!
!牙齦容易流血。
!牙齦紅、腫或有觸痛感。
!擠壓牙齦時,會有膿從牙齒和牙齦間流出。
!牙齦與牙齒有剝離感。
!經常會聞到異味或感覺口中有怪味。
!進行咬合時,牙齒的密合度有所改變,咀嚼食物時有無力感。
!牙齒有鬆動的現象,或是牙縫變大、牙齒位移。
!原本與口腔貼合的活動假牙開始變得無法密合。
若懷疑自己可能罹患牙周病,建議尋求牙周病專科醫師進行檢查,診斷與治療能更準確。
文章來源: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6793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
歷經懷孕、生產過程之後,媽咪們出現牙齒健康不佳的情況相當普遍,老一輩的觀念常認為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的鈣質被胎兒所吸收,所以是因鈣質流失而造成的牙齒不健康,國泰綜合醫院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林妍華解釋,這樣的說法其實並沒有醫學根據,因牙齒的鈣質與骨質中的鈣質不同,並不會流入血液中而被寶寶吸收,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內分泌的變化。
有研究顯示,雌激素和黃體素的增加,會加速某些口腔病菌的滋長,就容易造成牙齦炎、牙周炎的發生機率提高,因此像是懷孕期的媽咪因內分泌改變,或是在服用賀爾蒙、避孕藥的婦女,會比起一般女性更加容易有口腔方面的問題。林妍華醫師提醒,懷孕中的媽咪應該比平時更加注重口腔衛生,才能預防產後牙齒問題一大堆。
常見問題1、敏感酸痛
懷孕時經常發生孕吐、口腔衛生習慣不佳、吃過多堅硬或酸性的食物…,都會造成牙齒的酸蝕現象,當破壞到牙本質神經,吃東西或喝冷熱飲時便會產生酸痛敏感,一旦牙菌斑侵蝕更為嚴重時,就會造成齲齒、牙周病。
改善對策:勤漱口+牙齒塗氟
孕吐後要漱口,中和口腔酸性。並請牙科醫師在牙齒上塗氟,或使用含氟牙膏與漱口水,氟化物能在牙齒表面形成氟化磷灰石,增強牙齒抗酸能力。也要減少酸性、糖類食物的攝取,盡量不要吃太熱或太冷的食物或飲料,以免對牙齒造成刺激。
常見問題2、牙齒鬆動
在孕期出現牙齒鬆動的情況,通常是因賀爾蒙變化,造成牙齦炎或牙周炎情況惡化所致,今年五月一日開始,健保給付懷孕期間每九十天可以清除牙結石一次,建議在第二孕期尋求牙周病科醫師的專業檢查與治療。若在產後仍有牙齒鬆動的問題,尤其是哺乳期中的媽咪,對於鈣質的需求量比一般人要來得高,這時若嚴重缺乏鈣質,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甚至是牙齒鬆動的問題。
改善對策:攝取含鈣食物
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例如小魚乾、豆類、乳製品不但是高鈣食品,這些食物還有可抑制細菌分泌酸性物質的作用,為牙齒形成防護力。
常見問題3、齲齒、口臭
剛生產過後的媽咪元氣大傷,為了要迅速補充能量和營養,在做月子時不但會一天多餐,而且多是高熱量的食物,若再加上餐後沒有養成口腔清潔的習慣,食物殘渣留存在口腔中的時間過長,就會使口中異味增加,同時造成牙齒的蛀蝕傷害。
改善對策:吃完食物就潔牙
每天早晚刷牙並不夠,應該每次吃完東西後,都要進行口腔清潔,不讓食物殘渣有機會留在口腔裡。另外,多喝開水也有二次清潔的作用,同時保持口腔濕潤,較不容易引起口臭。
常見問題4、牙周病
牙周病是受到牙菌斑裡特定的細菌毒素刺激,開始時先破壞牙齦組織,使牙齦產生紅、腫、痛與刷牙流血的現象,之後會繼續深入牙周組織,當齒槽骨與牙周韌帶也被感染破壞時,會不斷惡化至膿腫、牙齒鬆動甚至脫落。除了凡是年紀超過35歲以上,以及懷孕期間曾經罹患過「妊娠期牙齦炎」的媽咪都屬於牙周病的高危險族群。
改善對策:及早治療並加強清潔
已患上牙周病的媽咪,要及早請牙周病專科醫師進行治療,並加強口腔衛生清潔。一般人也要定期每半年,前往牙科進行口腔檢查。
Do it!五大護齒行動
行動1、正確進行口腔清潔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口腔問題,最終都和清潔衛生脫不了關係,雖然大家普遍都已養成每天刷牙的習慣,可是如果方法不正確,清潔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林妍華醫師提醒,口腔清潔要徹底,光是靠刷牙容易有清潔死角,尤其是卡在齒縫、牙齦溝間的牙菌斑,因此還需要搭配清潔齒縫的潔牙工具,例如牙線或是牙間刷,漱口水也有輔助的功效,如此才能達到最全面完善的清潔效果。正確的口腔清潔有以下三要點:
吃過食物後立刻以牙線清潔齒縫
將牙線緊貼在牙齒一邊的鄰接面上,從牙齦溝最深處來回上下刮除牙面上的牙菌斑,之後再將牙線緊貼在牙齒另一邊的鄰接面上,以同樣方式來回上下清潔,每個牙縫都要進行以上的潔牙方式,以除去食物殘渣和附著在齒縫間的牙菌斑。
牙醫師小叮嚀:
‧建議牙線會比牙線棒容易操控,尤其是位於口腔深處的齒縫,牙線棒較難以伸入。
‧細菌會附著於使用過的牙線上,為避免交叉感染,每清潔一顆牙齒,就應該使用新一段的牙線。
牙線之後,需再刷牙
以牙線清潔過齒縫後,需再進行刷牙的步驟,潔牙效果更全面,否則一天最少也應該刷牙兩次以上。而刷牙的正確方式是將牙刷斜放於牙齦邊緣,以兩至三顆牙齒為一組上下刷動,先從下排牙齒外側最後方開始由後往前刷,再換至內側一樣由最後方往前刷,刷到門牙內側時,要將牙刷直立從牙齦刷到牙冠,之後換刷牙齒咀嚼面時,牙刷平放做前後刷動,再重複同樣動作,分別清潔上排牙齒的外側、內側和咀嚼面。
牙醫師小叮嚀:
‧後排牙齒較不容易刷得乾淨,選擇刷頭較小的牙刷,越能避免有清潔不到的死角。
‧刷牙時若牙齦出血或疼痛,多半是因牙菌斑所引起的牙齦發炎現象,以軟毛牙刷來回多刷幾次,當聚積的牙菌斑清除時,發炎狀況就會逐漸減輕。
漱口水可輔助清潔
當牙齦紅腫發炎或是有牙周病時,可利用漱口水做為輔助性的清潔,若是使用含Chlorhexidine成分的漱口水則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會有牙齒染色及味覺改變的副作用。
牙醫師小叮嚀:
‧漱口水只是輔助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正確使用牙刷和牙線、牙間刷,用物理性的方式移除牙菌斑,才能預防口腔疾患。
行動2、正餐之外少吃零食
吃東西時,口中酸性濃度便會增加,易引起牙齒表面的侵蝕作用,因此吃喝次數越頻繁,形成齲齒的機率就越高。加上絕大部分的市售零食中都含有糖分,對牙齒的傷害性不容小覷。
行動3、不吸煙
吸煙者比非吸煙者罹患上牙周病的機率高達5倍;罹患口腔癌的機率高達3.4倍,還會產生不好的口氣和牙漬。
行動4、定期接受牙科檢查
每半年就應該定期到牙科進行全面性的口腔檢查,同時牙醫師也會提供預防性的治療,例如洗牙、塗氟,以及根據個人口腔衛生狀況,進行正確的口腔衛教指導,
像是如何使用牙線、飲食習慣建議等。
行動5、有牙疾立即就診
當發現牙齒或牙齦有異狀時,就應該盡速找牙醫師進行檢查與治療,千萬不要等到牙齒疼痛不已,或是情況嚴重時才來做緊急的處理,否則最終牙齒保不住時,就只能走上拔除一途。
牙周病注意警訊
研究發現,35歲以上的人,每4人中就有3人出現某種牙周疾病的症狀,而且因為在發生初期時沒有疼痛感,若沒有稍加留意,便可能造成病情的延誤,直到牙齦、齒槽骨遭到牙周致病菌破壞,發生膿腫、牙齒鬆動等狀況時才被發現,讓治療時間與困難度大增。
以下是牙周病常見的警訊,快來做個自我檢查,如果發現自己有以下的狀況,就趕快到牙科診所報到吧!
!牙齦容易流血。
!牙齦紅、腫或有觸痛感。
!擠壓牙齦時,會有膿從牙齒和牙齦間流出。
!牙齦與牙齒有剝離感。
!經常會聞到異味或感覺口中有怪味。
!進行咬合時,牙齒的密合度有所改變,咀嚼食物時有無力感。
!牙齒有鬆動的現象,或是牙縫變大、牙齒位移。
!原本與口腔貼合的活動假牙開始變得無法密合。
若懷疑自己可能罹患牙周病,建議尋求牙周病專科醫師進行檢查,診斷與治療能更準確。
文章來源: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6793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