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5件事 拔牙不會變成大災難
(文章取自:康健)
日前傳出女子一次拔20顆牙,隔日昏迷後死亡的悲劇。究竟拔牙有什麼風險?為什麼有人拔牙幾天就復原,有些人卻半邊臉腫得像麵龜、甚至併發嚴重感染,拔牙前該注意哪些事?
「你這個傷口是蜂窩性組織炎,我開點抗生素治療,」牙醫師對劉小姐說。
「真的啊,我怎麼這麼倒楣……」劉小姐嘴巴上雖然這樣說,其實心理懷疑,是不是牙醫的器材沒有消毒乾淨。
在廣告公司擔任主管的劉小姐兩個月前去拔智齒,回來以後臉腫了兩天都沒有消,吃了消炎止痛藥後依然痛到睡不著覺。又過了一天,劉小姐照鏡子發現脖子腫起來,連吞口水也會痛,她覺得不對勁,請假去看醫生,才知道原來是拔牙的傷口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引發感染的細菌,藏在嘴巴裡
很多人對拔牙的想像還停留在小時候換乳牙的情景,只要吃個東西,搖搖欲墜的牙齒就自動掉下來了。所以當打了麻醉藥就立刻閉上眼睛,以為牙醫師用鉗子稍微搖幾下,牙齒就拔掉了。
其實成人拔牙,特別是拔智齒時,牙醫師為了要將埋在骨頭下的牙齒切除,得先切開牙齦、磨除包覆在牙齒周圍的軟骨組織,再將牙齒割碎取出。傷口在癒合過程中,如果有細菌跑進去,就可能造成感染。
發生感染時,很多人就跟劉小姐一樣,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是不是牙醫師的器具沒有消毒乾淨。
馬偕醫院口腔外科醫師鄭介原說,拔牙器具消毒不徹底,確實有可能增加感染機會,但拔牙引發的細菌感染,最主要還是跟個人的體質有關。
人體口中本來就有許多細菌,當口腔內出現開放的傷口,且身體的抵抗力又比較弱的時候,細菌就可能趁機進入牙齦周圍,造成局部化膿、腫痛。嚴重一點,跑到鼻腔引發鼻竇炎,或蔓延到更深層的組織,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特別是有特殊疾病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是感染的高危險群,因為傷口癒合速度慢,血液中的糖分高,如果感染就可能讓細菌快速孳生,甚至導致腦膜炎或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難拔、傷口大,也易感染
其次,拔牙的傷口愈大,拔牙時間愈長,也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通常是發生在口腔愈後方或是牙根較深的牙齒,台大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鄭世榮指出。
至於有些人拔牙後嘴唇麻痺,也跟牙根深度有關。鄭世榮說,牙根長得很靠近神經時,醫師在切割過程中即使很小心,仍可能傷到神經而暫時失去知覺。
另個可能性是遇到牙根彎曲或牙齒位置較深,導致切開的傷口比預期來得大且深,或是遇到牙醫師技術不純熟或誤差,導致切除的傷口比預期來的大,造成感染風險增加或神經的傷害。
不過,大多數人拔牙後產生的問題並不會那麼嚴重,多半是傷口不易癒合、化膿或是臉部腫痛等困擾。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主任鄭信忠說,臨床上在拔牙後偶爾出現傷口持續腫痛、流出組織液或輕微化膿的反應,這些其實都算是發炎的狀況。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
1.感冒、熬夜隔天、生理期 不建議拔牙
感冒、睡眠不足、連續幾天加班後或生理期,身體免疫力較差,感染的機會比較高,傷口復原也會比較慢。
口腔急性發炎期,最好也別急著拔牙。像是智齒長歪造成牙齦化膿嚴重,甚至痛到連嘴巴都張不開時,貿然拔牙可能會使膿液流出,造成感染的細菌擴散。
2.拔牙後頻頻吸血水、漱口 可能讓發炎更嚴重
有些情況則是因為拔牙完未悉心照料傷口,造成傷口不易癒合,甚至增加感染機會。
例如剛拔完牙後,邊咬紗布邊講話,或太快將紗布拿下來,使紗布偏離傷口位置。或是覺得懶得冰敷,使血液滲出太多,反而容易造成細菌滋生,鄭介原提醒。
還有一些人以為要讓傷口保持「乾淨」,會頻頻吸吮齒槽凹洞上的血塊,鄭信忠指出,這樣做容易引起「乾性齒槽炎」。張口看,會看見白色齒槽骨露出來,並散發出一股臭味,病患則會不時感到「咻~咻~」的抽痛。
這是因為拔牙時從傷口釋出的血液、組織會形成血塊覆蓋在齒槽骨上,幫助傷口癒合。拔牙後常吐口水、吸出血塊,或用力漱口等,都可能將齒槽內的血塊沖出,造成齒槽發炎。
拔牙前要先做的準備
不想因為拔牙造成終身慘痛的陰影,最好拔牙前就跟醫師有良好的溝通,並且做好術後的保養,也可避免日後發生不必要的疼痛或糾紛。「任何的拔牙都是一項手術,」鄭信忠說。
1.拔牙前要先跟醫師溝通, 2個必問+3個必說
必問1:為什麼要拔牙?拔哪一顆牙?
必問2:拔牙前醫師通常會照X光片,應該問問拔這顆牙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及後續注意事項(例如:是否容易發炎、傷到神經、影響進食 )?
必說1:過去的拔牙經驗(例如:是否曾發生特殊情況?拔牙後的復原狀況是否良好?)
必說2:除了牙齒之外的其他病史與用藥情形。
必說3:拔牙當天的身體與精神狀況
2.上午拔牙會比晚上好
上午7~11點是人體內類固醇分泌最高的時段,較有抵抗力面對外來的刺激,而且一覺醒來精神較好、身體狀況也穩定,高血壓、洗腎、糖尿病等有全身性疾病的人,最好選在這個時間拔牙。
晚上不建議拔牙,則是因為一天活動下來身體已經精疲力竭,而且拔牙後若發生問題,較不方便找到醫師。
3.拔完牙咬緊紗布、勤勞冰敷
即使感覺傷口沒有流血,也得依照醫師建議的時間咬緊紗布,通常依傷口的大小約30分鐘~1小時不等。
並且適時利用冰敷幫助傷口止血、消腫。拔牙48小時內,可以每次冰敷20分鐘,一天敷6~7次。等到第三天,新的組織長出來後,就換成熱敷。
4.清潔口腔也要適可而止
拔完牙第一天,不用急著清潔牙齒或使用漱口水,如果口中有食物殘渣,可將溫開水含在口中幾秒再輕輕張口讓水流出。等到第二天、第三天,再開始搭配漱口水,用牙刷輕輕清潔口腔。
漱口水應該選擇含有氯己定(chlorohexidine)成分才能達到殺菌效果。
怕傷口刺激,可以選擇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或用溫開水、生理食鹽水。
有些人會用茶漱口,鄭世榮說,茶內中的單寧酸有殺菌作用,雖然沒有研究證實可行,但如果患者覺得這樣做很舒服,試試也無妨。
5.傷口有異狀 就該隨時回診
如果麻藥退了以後嘴唇還是麻麻的,或者三天後持續疼痛、組織液滲出、流血、原本不痛突然又開始疼痛、有不明原因的發燒等,最好儘快回診請牙醫師做詳細的檢查。
鄭信忠提醒,拔牙後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打電話向牙醫師請教,不要忍耐病情,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例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藥物的人,就很可能出現血流不止的問題;有心瓣膜不全的人,一旦感染,很可能就會讓細菌跑到心臟,引起心膜炎。
最後提醒,拔牙後的幾天如果牙齒一直很痛,按時服用止痛藥是正確做法。
回想高中拔智齒,因為擔心副作用,我拒吃止痛藥,痛到上課上到一半在教室哭,請假回家,到現在還有兩顆智齒不敢去拔,想一想實在很不值得。
拔牙前需要先洗牙嗎?
牙結石是牙菌斑硬化的產物,而牙周病則是牙齒慢性的細菌感染,有些醫師會建議有牙周病或牙結石多的人,拔牙前先洗牙,以降低感染的機會。也有醫師主張所有人拔牙前,都應該先做一次完整的洗牙。
一般建議只要先徹底刷牙,將口腔內可能殘留的食物或髒東西清理乾淨即可。
台大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鄭世榮說,若為了安心起見且病患也很久沒洗牙,這樣做是可以的。但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拔牙前洗牙能有效預防感染。
拔牙後要吃抗生素嗎?
馬偕醫院口腔外科醫師鄭介原說,拔牙後如果醫師有開抗生素,一定要吃完。
例如拔牙前如果牙冠周圍已經發炎,或者病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心臟瓣膜不全等問題,考量感染情況可能較嚴重,就會開抗生素來預防感染。但是一般來說,牙醫開的止痛藥中,通常就有消炎的成分,即使拔牙的傷口比較大,也不需要特別吃抗生素來預防感染。
文章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5413?from=search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
日前傳出女子一次拔20顆牙,隔日昏迷後死亡的悲劇。究竟拔牙有什麼風險?為什麼有人拔牙幾天就復原,有些人卻半邊臉腫得像麵龜、甚至併發嚴重感染,拔牙前該注意哪些事?
「你這個傷口是蜂窩性組織炎,我開點抗生素治療,」牙醫師對劉小姐說。
「真的啊,我怎麼這麼倒楣……」劉小姐嘴巴上雖然這樣說,其實心理懷疑,是不是牙醫的器材沒有消毒乾淨。
在廣告公司擔任主管的劉小姐兩個月前去拔智齒,回來以後臉腫了兩天都沒有消,吃了消炎止痛藥後依然痛到睡不著覺。又過了一天,劉小姐照鏡子發現脖子腫起來,連吞口水也會痛,她覺得不對勁,請假去看醫生,才知道原來是拔牙的傷口引起蜂窩性組織炎。
引發感染的細菌,藏在嘴巴裡
很多人對拔牙的想像還停留在小時候換乳牙的情景,只要吃個東西,搖搖欲墜的牙齒就自動掉下來了。所以當打了麻醉藥就立刻閉上眼睛,以為牙醫師用鉗子稍微搖幾下,牙齒就拔掉了。
其實成人拔牙,特別是拔智齒時,牙醫師為了要將埋在骨頭下的牙齒切除,得先切開牙齦、磨除包覆在牙齒周圍的軟骨組織,再將牙齒割碎取出。傷口在癒合過程中,如果有細菌跑進去,就可能造成感染。
發生感染時,很多人就跟劉小姐一樣,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是不是牙醫師的器具沒有消毒乾淨。
馬偕醫院口腔外科醫師鄭介原說,拔牙器具消毒不徹底,確實有可能增加感染機會,但拔牙引發的細菌感染,最主要還是跟個人的體質有關。
人體口中本來就有許多細菌,當口腔內出現開放的傷口,且身體的抵抗力又比較弱的時候,細菌就可能趁機進入牙齦周圍,造成局部化膿、腫痛。嚴重一點,跑到鼻腔引發鼻竇炎,或蔓延到更深層的組織,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特別是有特殊疾病的病人如糖尿病患者,是感染的高危險群,因為傷口癒合速度慢,血液中的糖分高,如果感染就可能讓細菌快速孳生,甚至導致腦膜炎或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
難拔、傷口大,也易感染
其次,拔牙的傷口愈大,拔牙時間愈長,也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通常是發生在口腔愈後方或是牙根較深的牙齒,台大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鄭世榮指出。
至於有些人拔牙後嘴唇麻痺,也跟牙根深度有關。鄭世榮說,牙根長得很靠近神經時,醫師在切割過程中即使很小心,仍可能傷到神經而暫時失去知覺。
另個可能性是遇到牙根彎曲或牙齒位置較深,導致切開的傷口比預期來得大且深,或是遇到牙醫師技術不純熟或誤差,導致切除的傷口比預期來的大,造成感染風險增加或神經的傷害。
不過,大多數人拔牙後產生的問題並不會那麼嚴重,多半是傷口不易癒合、化膿或是臉部腫痛等困擾。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主任鄭信忠說,臨床上在拔牙後偶爾出現傷口持續腫痛、流出組織液或輕微化膿的反應,這些其實都算是發炎的狀況。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
1.感冒、熬夜隔天、生理期 不建議拔牙
感冒、睡眠不足、連續幾天加班後或生理期,身體免疫力較差,感染的機會比較高,傷口復原也會比較慢。
口腔急性發炎期,最好也別急著拔牙。像是智齒長歪造成牙齦化膿嚴重,甚至痛到連嘴巴都張不開時,貿然拔牙可能會使膿液流出,造成感染的細菌擴散。
2.拔牙後頻頻吸血水、漱口 可能讓發炎更嚴重
有些情況則是因為拔牙完未悉心照料傷口,造成傷口不易癒合,甚至增加感染機會。
例如剛拔完牙後,邊咬紗布邊講話,或太快將紗布拿下來,使紗布偏離傷口位置。或是覺得懶得冰敷,使血液滲出太多,反而容易造成細菌滋生,鄭介原提醒。
還有一些人以為要讓傷口保持「乾淨」,會頻頻吸吮齒槽凹洞上的血塊,鄭信忠指出,這樣做容易引起「乾性齒槽炎」。張口看,會看見白色齒槽骨露出來,並散發出一股臭味,病患則會不時感到「咻~咻~」的抽痛。
這是因為拔牙時從傷口釋出的血液、組織會形成血塊覆蓋在齒槽骨上,幫助傷口癒合。拔牙後常吐口水、吸出血塊,或用力漱口等,都可能將齒槽內的血塊沖出,造成齒槽發炎。
拔牙前要先做的準備
不想因為拔牙造成終身慘痛的陰影,最好拔牙前就跟醫師有良好的溝通,並且做好術後的保養,也可避免日後發生不必要的疼痛或糾紛。「任何的拔牙都是一項手術,」鄭信忠說。
1.拔牙前要先跟醫師溝通, 2個必問+3個必說
必問1:為什麼要拔牙?拔哪一顆牙?
必問2:拔牙前醫師通常會照X光片,應該問問拔這顆牙時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及後續注意事項(例如:是否容易發炎、傷到神經、影響進食 )?
必說1:過去的拔牙經驗(例如:是否曾發生特殊情況?拔牙後的復原狀況是否良好?)
必說2:除了牙齒之外的其他病史與用藥情形。
必說3:拔牙當天的身體與精神狀況
2.上午拔牙會比晚上好
上午7~11點是人體內類固醇分泌最高的時段,較有抵抗力面對外來的刺激,而且一覺醒來精神較好、身體狀況也穩定,高血壓、洗腎、糖尿病等有全身性疾病的人,最好選在這個時間拔牙。
晚上不建議拔牙,則是因為一天活動下來身體已經精疲力竭,而且拔牙後若發生問題,較不方便找到醫師。
3.拔完牙咬緊紗布、勤勞冰敷
即使感覺傷口沒有流血,也得依照醫師建議的時間咬緊紗布,通常依傷口的大小約30分鐘~1小時不等。
並且適時利用冰敷幫助傷口止血、消腫。拔牙48小時內,可以每次冰敷20分鐘,一天敷6~7次。等到第三天,新的組織長出來後,就換成熱敷。
4.清潔口腔也要適可而止
拔完牙第一天,不用急著清潔牙齒或使用漱口水,如果口中有食物殘渣,可將溫開水含在口中幾秒再輕輕張口讓水流出。等到第二天、第三天,再開始搭配漱口水,用牙刷輕輕清潔口腔。
漱口水應該選擇含有氯己定(chlorohexidine)成分才能達到殺菌效果。
怕傷口刺激,可以選擇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或用溫開水、生理食鹽水。
有些人會用茶漱口,鄭世榮說,茶內中的單寧酸有殺菌作用,雖然沒有研究證實可行,但如果患者覺得這樣做很舒服,試試也無妨。
5.傷口有異狀 就該隨時回診
如果麻藥退了以後嘴唇還是麻麻的,或者三天後持續疼痛、組織液滲出、流血、原本不痛突然又開始疼痛、有不明原因的發燒等,最好儘快回診請牙醫師做詳細的檢查。
鄭信忠提醒,拔牙後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打電話向牙醫師請教,不要忍耐病情,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例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藥物的人,就很可能出現血流不止的問題;有心瓣膜不全的人,一旦感染,很可能就會讓細菌跑到心臟,引起心膜炎。
最後提醒,拔牙後的幾天如果牙齒一直很痛,按時服用止痛藥是正確做法。
回想高中拔智齒,因為擔心副作用,我拒吃止痛藥,痛到上課上到一半在教室哭,請假回家,到現在還有兩顆智齒不敢去拔,想一想實在很不值得。
拔牙前需要先洗牙嗎?
牙結石是牙菌斑硬化的產物,而牙周病則是牙齒慢性的細菌感染,有些醫師會建議有牙周病或牙結石多的人,拔牙前先洗牙,以降低感染的機會。也有醫師主張所有人拔牙前,都應該先做一次完整的洗牙。
一般建議只要先徹底刷牙,將口腔內可能殘留的食物或髒東西清理乾淨即可。
台大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師鄭世榮說,若為了安心起見且病患也很久沒洗牙,這樣做是可以的。但目前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拔牙前洗牙能有效預防感染。
拔牙後要吃抗生素嗎?
馬偕醫院口腔外科醫師鄭介原說,拔牙後如果醫師有開抗生素,一定要吃完。
例如拔牙前如果牙冠周圍已經發炎,或者病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心臟瓣膜不全等問題,考量感染情況可能較嚴重,就會開抗生素來預防感染。但是一般來說,牙醫開的止痛藥中,通常就有消炎的成分,即使拔牙的傷口比較大,也不需要特別吃抗生素來預防感染。
文章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65413?from=search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