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問題六大迷思,你中了幾個?
(文章取自:康健)
一向注重健康的你,有自信能在牙齦問題迷思上all pass嗎? 六個迷思檢測,立刻來挑戰!台北醫學大學臨床助理教授黃耀慧醫師為你來解惑。
迷思1: 牙齦流血,是因為刷牙太用力了,不用太擔心?
錯! 黃醫師指出,牙齦流血是牙周疾病的初期症狀,千萬別掉以輕心。如果置之不理,持續惡化成牙周病,屆時不只影響口腔健康,還會導致全身性嚴重疾病。
迷思2: 牙齦紅腫,是因為作息不正常、火氣大的關係?
黃醫師提醒,牙齦紅腫也是牙周疾病的症狀之一。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的人,因為免疫力降低,使得細菌牙菌斑有機可乘、快速孳生,容易導致紅腫、發炎等各種牙齦問題。
迷思3: 沒有蛀牙的人,也不會有牙齦問題?
沒有蛀牙並不代表沒有牙齦問題!許多牙周病患因為牙齦萎縮、導致掉牙後才驚覺,牙齒本身是健康完整的。一般民眾平常刷牙時,大多只注意到牙齒表面,卻忽略清潔牙齒與牙肉間的縫隙(牙齦溝),牙菌斑長期堆積而不自知。
迷思4: 孕婦牙齦紅腫是正常的,如果刷牙會痛,簡單刷、快速刷比較好?
黃醫師強調,懷孕婦女因荷爾蒙分泌改變、導致懷孕期間患有妊娠性牙齦炎,牙齦容易疼痛出血,此時一定比平日更耐心清潔口腔,以免問題加重,導致胎兒體重過輕或早產。
迷思5: 老人家才會有牙齒搖動、咬合無力問題,中壯年不會?
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牙齦炎置之不理都會惡化成牙周病,讓牙齒骨頭與牙齦結構遭受破壞,導致牙齒鬆動脫落無法挽回。
迷思6: 只要每天刷牙兩次,就不用擔心牙齦問題?
黃醫師表示,完善的牙齦護理與口腔清潔,必須搭配有功能性的牙膏與具摩擦清潔力的工具(牙刷、牙線),以正確的方式清潔牙齒與牙齦溝,維持每天刷牙兩次、每三-六個月定期洗牙,才能達到效果。
醫師建議:牙齦護理工具選擇3要點
1.使用 長效牙齦護理牙膏
選擇具有減少細菌牙菌斑及降低炎性反應發生率雙重效果的牙膏,防菌作用最好能持續12小時,這樣早晚刷牙兩次,即可24小時保護牙齦,減少牙齦炎惡化成牙周炎的機率。
2.選擇 高密度軟刷毛牙刷
選擇刷頭小、刷毛細且密度高的專業護齦牙刷,以貝氏刷牙法45度深入牙齦溝,仔細清除牙菌斑,牙刷刷毛密度越高,越能分散對牙齦的壓力。
3.善用 單線織法牙線
單線織法牙線在進入牙縫間時會呈扁平狀,可輕鬆刮除齒間牙菌斑,相較於多線織法牙線,單線織法更不易分岔,避免纖維殘留齒縫、滋生細菌。
文章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3339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
一向注重健康的你,有自信能在牙齦問題迷思上all pass嗎? 六個迷思檢測,立刻來挑戰!台北醫學大學臨床助理教授黃耀慧醫師為你來解惑。
迷思1: 牙齦流血,是因為刷牙太用力了,不用太擔心?
錯! 黃醫師指出,牙齦流血是牙周疾病的初期症狀,千萬別掉以輕心。如果置之不理,持續惡化成牙周病,屆時不只影響口腔健康,還會導致全身性嚴重疾病。
迷思2: 牙齦紅腫,是因為作息不正常、火氣大的關係?
黃醫師提醒,牙齦紅腫也是牙周疾病的症狀之一。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的人,因為免疫力降低,使得細菌牙菌斑有機可乘、快速孳生,容易導致紅腫、發炎等各種牙齦問題。
迷思3: 沒有蛀牙的人,也不會有牙齦問題?
沒有蛀牙並不代表沒有牙齦問題!許多牙周病患因為牙齦萎縮、導致掉牙後才驚覺,牙齒本身是健康完整的。一般民眾平常刷牙時,大多只注意到牙齒表面,卻忽略清潔牙齒與牙肉間的縫隙(牙齦溝),牙菌斑長期堆積而不自知。
迷思4: 孕婦牙齦紅腫是正常的,如果刷牙會痛,簡單刷、快速刷比較好?
黃醫師強調,懷孕婦女因荷爾蒙分泌改變、導致懷孕期間患有妊娠性牙齦炎,牙齦容易疼痛出血,此時一定比平日更耐心清潔口腔,以免問題加重,導致胎兒體重過輕或早產。
迷思5: 老人家才會有牙齒搖動、咬合無力問題,中壯年不會?
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牙齦炎置之不理都會惡化成牙周病,讓牙齒骨頭與牙齦結構遭受破壞,導致牙齒鬆動脫落無法挽回。
迷思6: 只要每天刷牙兩次,就不用擔心牙齦問題?
黃醫師表示,完善的牙齦護理與口腔清潔,必須搭配有功能性的牙膏與具摩擦清潔力的工具(牙刷、牙線),以正確的方式清潔牙齒與牙齦溝,維持每天刷牙兩次、每三-六個月定期洗牙,才能達到效果。
醫師建議:牙齦護理工具選擇3要點
1.使用 長效牙齦護理牙膏
選擇具有減少細菌牙菌斑及降低炎性反應發生率雙重效果的牙膏,防菌作用最好能持續12小時,這樣早晚刷牙兩次,即可24小時保護牙齦,減少牙齦炎惡化成牙周炎的機率。
2.選擇 高密度軟刷毛牙刷
選擇刷頭小、刷毛細且密度高的專業護齦牙刷,以貝氏刷牙法45度深入牙齦溝,仔細清除牙菌斑,牙刷刷毛密度越高,越能分散對牙齦的壓力。
3.善用 單線織法牙線
單線織法牙線在進入牙縫間時會呈扁平狀,可輕鬆刮除齒間牙菌斑,相較於多線織法牙線,單線織法更不易分岔,避免纖維殘留齒縫、滋生細菌。
文章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3339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