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小毛病 心腦大危機
(文章取自:康健)
未到七老八十,就咬不動蘋果、嚼不爛青菜?生活變得索然無味。一口爛牙不只不美觀、講話漏風、不能吃美食,現在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牙齒不好與心血管疾病、血糖控制有關,甚至影響未來是否失智與失能。日本發現,健康長壽的祕密就藏在「咀嚼力」。顧好牙齒,能攝取真食物、刺激大腦,讓人開懷大笑、身心滿足。其實,想要有一口好牙並不難,現在就加入護牙行列,嚼出幸福人生。
午後的小吃店,一位中年婦女詢問店員這碗麵裡放的是什麼菜?店員回答是A菜。這位看起來不過五、六十歲的婦人笑著說:「很多菜我都咬不動了,這個菜我還吃得下去。」
這個對話呈現台灣人的口腔健康和功能問題已經不容小覷。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的「2003~2005年台灣地區成年與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人平均齲齒數高達15.7顆,是各個年齡層中最高;剩餘牙齒數目只剩下15顆不到,全口無牙的比率也有13%。
而年輕人的狀況沒有好到哪去。同一份資料顯示,雖然齲齒數量不高,但18歲以上的成年人齲齒盛行率高達八成以上,50歲~64歲甚至九成都有齲齒,更別說40歲以上的民眾有九成都有牙周病。
然而,掉牙不只不美觀、不能吃美食,後果還比你想的更嚴重。
一口爛牙將讓身體陷入危機
過去30年,先進國家許多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全身疾病有密切關係。牙周病若不加以治療,細菌將隨著血液循環蔓延全身,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影響糖尿病血糖控制、導致孕婦早產或胎兒體重偏輕等狀況。
另外,今年晉升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的肺炎,也與口腔照護好壞有關。比如許多照顧者認為,臥床長輩因插著鼻胃管未經口進食,並不需要清潔口腔,但口腔細菌因此累積、孳生,易隨著含菌量很高的痰液和腐敗的有機物經由氣管來到肺部,便造成吸入性肺炎。
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齒學博士米山武義(Takeyoshi Yoneyama)等人於1999年刊登在《刺胳針》的研究就曾提到,只要讓長輩做好口腔清潔,將可以有效降低六成罹患肺炎機率。
無法咬蘋果嗎?咀嚼力差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除了與重大疾病相關,台灣再過10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20%以上的人口都是老人,未來是否能夠逃開失智、失能,與口腔「咀嚼力」──牙齒數目大有關係。
神奈川齒科大學助理教授山本龍生(Tatsuo Yamamoto)發表於《身心醫學期刊》論文發現,牙齒不滿20顆且沒有裝假牙或植牙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咀嚼能力正常的人高出1.9倍,但有裝假牙或植牙並定期維護的人,則與有20顆以上自然牙的長者機率差不多。
2012年發表於《美國老人醫學學會期刊》的瑞典研究也有類似發現,長輩只要缺齒數多、無法咀嚼較硬的食物如蘋果,將可能影響認知功能,包括記憶、決定事情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暨審美牙醫學會創會會長林崇民解釋,保護牙齒的牙周膜(牙周韌帶)與三叉神經相連,咀嚼時,經由三叉神經的傳導,可刺激到大腦的海馬迴、感覺區、運動區、額前區、紋狀體。一旦失去咀嚼能力,腦部血流量減少,大腦失去刺激,就容易產生退化。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主委黃明裕也補充,沒有牙齒,咬合不良、咀嚼效果變差,將妨礙營養攝取,影響身體健康;講話口齒不清,影響人際溝通,加上牙齒缺陷,影響外觀,長輩因而降低參與社會活動的動機,不願出門、缺乏外界刺激,就更容易退化。
台日醫師都在臨床觀察到許多長輩,只要做好口腔照護、恢復咀嚼的功能,身心狀況就可以獲得改善。
「光是初步治療,老人家就有大改變,」專長老人牙科的雙和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中心主治醫師柯恩生提到,有些長輩不愛吃東西、沒辦法吃東西,治療口腔感染如牙周病、爛牙根,即使還沒做好假牙,因為疼痛減輕,吃東西就較順暢、精神也變好了。
9月份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的國際研討會上,日本知名牙醫河原英雄發表許多長輩重生的案例。在他的診間,不少失能、失智的患者在做好口腔照護,做了好戴、能咬的假牙後,恢復以口進食,身心狀況獲得極大的改善。
河原英雄也因此提出「人工假牙是如同心律調整器一樣的人工臟器」的說法,強調假牙的重要性;他認為,「吃是最好的復健,」從拿起筷子,看著食物、感覺氣味、張口、攝食、咀嚼、吞嚥等這一連串的動作,可以不斷刺激大腦。一天三餐,就等於一年有1095次的復健機會。
照顧好口腔,甚至還能降低未來的醫療費用。日本四國香川縣齒科醫師會在2013年的調查也發現,只剩0~4顆牙齒的長輩,醫療支出比有20顆牙齒以上的長輩高出約1.5倍。
從0歲開始搶救咀嚼力
也因為發現健康長壽的祕方就藏在咀嚼力,因此日本在醫療照護上出現極大的變革。
日本早在1989年就先後提出「8020」口號,希望民眾到了80歲還保有20顆牙齒;往後更有「健康21」兩版本計劃,提高各年齡層的口腔保健目標,從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要加入終身保衛牙齒的作戰計劃之中。
「日本以前也只注意到蛀牙,但現在是看有沒有正確使用(牙齒),」時常前往日本參訪的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恒惠提到,從寶寶剛出生就觀察吸吮、對咬、口腔肌肉發育、齒列排列等,到學校還有校牙醫、口腔衛生師協助照顧學童口腔健康,讓口腔照顧觀念從小扎根。
而在醫療方面,日本也致力於「醫牙聯繫」。
蔡恒惠說,在日本住院開刀,特別是胸部、腦部等胸腔以上部位的手術都需要照會牙科,讓牙醫師檢查口腔有沒有疾病、口腔衛生師則是徹底清潔病人口腔,「避免口腔的細菌造成併發症或影響開刀的預後。」
甚至,從病患插上鼻胃管時就準備拔管,及早用自己的口腔進食。各大醫院都相當積極恢復臥床病人的口腔機能,加強口腔清潔、增加假牙安定度、訓練咬合肌、按摩口腔唾液腺、刺激喉部等,因為儘早恢復以口進食,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恢復體力、平衡,就能早點開始復健。「中風病人若接受口衛師的專業口腔照護,將比沒做口腔照護的病人提早1週出院,」蔡恒惠說。
其中,日本岡山大學附設醫院更是醫牙聯繫最好的醫院之一,口衛師會特別針對癌症患者因化、放療造成口乾、嘴破的狀況護理,減輕病患疼痛;在許多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護理團隊中,也都有口衛師協助照護病患口腔衛生與健康。
而在日本的老人照顧機構裡,照顧服務員在三餐飯前也會帶著長輩們一起做健口瑜伽,減低嗆到機率,飯後更會仔細清潔牙齒,照顧機構也因此不再有異味。
最令人感動的是,許多日本長輩能吃到臨終的那一天。前不久才到日本參訪在宅醫療的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日本的在宅團隊也包括牙醫師、口腔衛生師,還有營養師調理適合長輩咀嚼能力的飲食、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困難的訓練,「可以吃到最後一刻,才是真正的在宅安寧,」他感慨。
反觀台灣,許多照顧機構仍以照顧者方便的照顧模式照顧長輩。余尚儒提到,在社區照顧現場,有許多老人家可能仍有咀嚼功能,卻被裝上鼻胃管,就再也拿不下來。林崇民心疼地說,這些長輩每天看著天花板,沒有外界刺激、用鼻胃管被灌食,連怎麼咀嚼都忘記了,大腦自然會退化。
照顧好牙齒等於照顧好下半輩子
「口腔是生命的入口,如果不能吃,生命就沒有意義了,」林崇民不斷強調。面對10年後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各方不斷尋找如何讓長輩們健康到老的方法,以降低醫療資源的付出,更重要的是讓長輩有尊嚴地走向生命的終點。「咀嚼力」或許提供了一個解方。
吃、享受美食不應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到老都能享有的基本權利,前提在於維持一口好牙、訓練咀嚼力。保護牙齒是一生的功課,更是下半輩子逆齡的關鍵。
--------------------------
牙齒不好,影響全身健康
口腔是全身存在最多種細菌的地方,牙周病如果沒有治療,細菌會隨著血液循環,從口腔蔓延到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負擔,加重原有的疾病。
●牙周病與糖尿病互相影響
不只糖尿病患者容易得牙周病,牙周病也會影響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
●牙周病可能加重骨質疏鬆症,停經婦女中,牙周健康者的咬合力量是全口無牙者的6倍、腰椎骨質密度也較全口無牙者高。可見停經後婦女若合併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咬合力量銳減,也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加重因子。
●牙周病導致鼻竇炎
牙周病菌可能從牙根蔓延到鼻竇腔,導致鼻竇炎。
●牙菌斑會隨著血液竄流全身抵抗力較弱的器官可能遭受牙周病菌侵襲,甚至與呼吸道疾病、癌症、腎臟病有關。
●牙周病菌導致血栓
牙周細菌可能經由血液循環跑到心臟附近,附著在心臟瓣膜周圍,引起血栓或心內膜炎。
●寶寶早產、體重過輕
牙周病跟懷孕女性產程縮短、寶寶體重過輕有關聯。
●牙周病可能引起勃起障礙
隨著血液循環,牙周病菌也可能附著在陰莖內較狹小的血管,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日本知名牙醫河原英雄:每晚睡覺都用膠布封住嘴巴
除了一天刷牙6次外,我從61歲開始,每天睡覺都會將嘴巴用膠布封起來,用什麼膠布都可以,目的是防止用嘴呼吸,以免口腔乾燥,容易孳生細菌;此外,用嘴巴呼吸也容易「病從口入」,鼻子因為有鼻毛,可以阻隔病菌。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主委黃明裕:慢慢嚼,吃飯至少1小時
我吃飯最起碼留1小時慢慢吃,並安排吃飯的活動,可以邊聽音樂、看電視。因為公務繁忙,現在吃中餐會邊批公文。我每吃一口飯就會把筷子放下,每口飯一定會嚼30下,飯後還要泡茶或喝咖啡,如果沒有1小時我寧可不吃。
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暨審美牙醫學會創會會長林崇民:心情不好就刷牙
我每天刷牙至少4、5次,有時候覺得很悶、不舒服、精神不好就去刷牙。牙刷會使用軟毛牙刷,刷牙時也會清潔牙周囊袋、按摩牙肉,每週再用電動牙刷打磨細節使牙面更平滑。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恒惠:有4、5支牙刷,刷到不同位置
我有4~5支牙刷,電動牙刷也有4支,每支牙刷能刷到的位置不同。我每天會隨機挑選,如果當天較累就改用電動牙刷。另外也會選擇含氟牙膏或漱口水在刷牙後使用,儘量讓低濃度的氟能長時間殘留在牙齒上。我雖然未必每餐飯後刷牙,但飯後一定會多喝水、吃無糖含高濃度木糖醇的口香糖來讓唾液分泌多一點;我也會自己評估我吃的東西、含糖量等,如果特別吃了甜食,就會去刷牙(日本從國小就開始培養學童能自我管理每天的飲食內容)。
雙和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中心主治醫師柯恩生:陪長輩聊天就能降低嗆到次數
有些老人家一整天昏沉,吃飯若沒讓他們清醒,容易嗆到。除了唱歌跟健口瑜伽外,民眾也可以在吃飯前陪伴家裡的長輩聊天,平時也可以多唱卡拉OK、朗讀報紙,都可以幫助長輩活動口腔;打麻將也很好,因為動手、動腦又可以跟人聊天,是很好的運動。
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推行健口瑜伽,嗆咳機率減少二~四成
財團法人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執行董事林金立時常前往日本參訪最新的照顧觀念,學習到口腔照護的重要性,從去年2月開始就在三餐飯前實行健口瑜伽。
機構中的安安食堂外頭,一名坐著輪椅的長輩拿著自己的牙刷漱口杯進到食堂中。同時食堂裡放著「天黑黑」,提醒長輩準備做健口瑜伽操。林金立說,當時參訪的日本機構唱的是「多多龍」,因為這幾個發音都能夠共鳴到喉嚨與口腔,回到台灣,他找了很久才找到長輩們耳熟能詳的「天黑黑」。
照顧服務員來到食堂前方,帶著長輩一起做健口瑜伽,一會兒吐舌、一會兒拍拍臉頰、刺激唾液腺。一些反應較慢的長輩旁,也有照服員在旁協助。
三餐飯後,每位長輩已經習慣拿著自己的牙刷、漱口杯,到食堂旁的洗手台刷牙;行動不方便的,也會由照服員協助清潔口腔,針對沒有牙齒的長輩,照服員則使用海綿協助清潔口腔黏膜。
健口瑜伽的成效頗佳。林金立說,雖然沒有嚴謹的統計,但是長輩吃飯時嗆到的機率減少了二到四成。甚至有些長輩原先以鼻胃管灌食,後來慢慢發現他對吃仍有慾望,護理師便慢慢訓練以口進食,不少長輩最後順利脫離鼻胃管,開始吃真食物,營養吸收到位,精神也好很多。
文章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0734?from=search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
未到七老八十,就咬不動蘋果、嚼不爛青菜?生活變得索然無味。一口爛牙不只不美觀、講話漏風、不能吃美食,現在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牙齒不好與心血管疾病、血糖控制有關,甚至影響未來是否失智與失能。日本發現,健康長壽的祕密就藏在「咀嚼力」。顧好牙齒,能攝取真食物、刺激大腦,讓人開懷大笑、身心滿足。其實,想要有一口好牙並不難,現在就加入護牙行列,嚼出幸福人生。
午後的小吃店,一位中年婦女詢問店員這碗麵裡放的是什麼菜?店員回答是A菜。這位看起來不過五、六十歲的婦人笑著說:「很多菜我都咬不動了,這個菜我還吃得下去。」
這個對話呈現台灣人的口腔健康和功能問題已經不容小覷。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的「2003~2005年台灣地區成年與老年人口腔健康調查」顯示,65歲以上的人平均齲齒數高達15.7顆,是各個年齡層中最高;剩餘牙齒數目只剩下15顆不到,全口無牙的比率也有13%。
而年輕人的狀況沒有好到哪去。同一份資料顯示,雖然齲齒數量不高,但18歲以上的成年人齲齒盛行率高達八成以上,50歲~64歲甚至九成都有齲齒,更別說40歲以上的民眾有九成都有牙周病。
然而,掉牙不只不美觀、不能吃美食,後果還比你想的更嚴重。
一口爛牙將讓身體陷入危機
過去30年,先進國家許多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全身疾病有密切關係。牙周病若不加以治療,細菌將隨著血液循環蔓延全身,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影響糖尿病血糖控制、導致孕婦早產或胎兒體重偏輕等狀況。
另外,今年晉升國人十大死因第四名的肺炎,也與口腔照護好壞有關。比如許多照顧者認為,臥床長輩因插著鼻胃管未經口進食,並不需要清潔口腔,但口腔細菌因此累積、孳生,易隨著含菌量很高的痰液和腐敗的有機物經由氣管來到肺部,便造成吸入性肺炎。
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院齒學博士米山武義(Takeyoshi Yoneyama)等人於1999年刊登在《刺胳針》的研究就曾提到,只要讓長輩做好口腔清潔,將可以有效降低六成罹患肺炎機率。
無法咬蘋果嗎?咀嚼力差可能影響大腦功能
除了與重大疾病相關,台灣再過10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20%以上的人口都是老人,未來是否能夠逃開失智、失能,與口腔「咀嚼力」──牙齒數目大有關係。
神奈川齒科大學助理教授山本龍生(Tatsuo Yamamoto)發表於《身心醫學期刊》論文發現,牙齒不滿20顆且沒有裝假牙或植牙的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咀嚼能力正常的人高出1.9倍,但有裝假牙或植牙並定期維護的人,則與有20顆以上自然牙的長者機率差不多。
2012年發表於《美國老人醫學學會期刊》的瑞典研究也有類似發現,長輩只要缺齒數多、無法咀嚼較硬的食物如蘋果,將可能影響認知功能,包括記憶、決定事情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暨審美牙醫學會創會會長林崇民解釋,保護牙齒的牙周膜(牙周韌帶)與三叉神經相連,咀嚼時,經由三叉神經的傳導,可刺激到大腦的海馬迴、感覺區、運動區、額前區、紋狀體。一旦失去咀嚼能力,腦部血流量減少,大腦失去刺激,就容易產生退化。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主委黃明裕也補充,沒有牙齒,咬合不良、咀嚼效果變差,將妨礙營養攝取,影響身體健康;講話口齒不清,影響人際溝通,加上牙齒缺陷,影響外觀,長輩因而降低參與社會活動的動機,不願出門、缺乏外界刺激,就更容易退化。
台日醫師都在臨床觀察到許多長輩,只要做好口腔照護、恢復咀嚼的功能,身心狀況就可以獲得改善。
「光是初步治療,老人家就有大改變,」專長老人牙科的雙和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中心主治醫師柯恩生提到,有些長輩不愛吃東西、沒辦法吃東西,治療口腔感染如牙周病、爛牙根,即使還沒做好假牙,因為疼痛減輕,吃東西就較順暢、精神也變好了。
9月份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的國際研討會上,日本知名牙醫河原英雄發表許多長輩重生的案例。在他的診間,不少失能、失智的患者在做好口腔照護,做了好戴、能咬的假牙後,恢復以口進食,身心狀況獲得極大的改善。
河原英雄也因此提出「人工假牙是如同心律調整器一樣的人工臟器」的說法,強調假牙的重要性;他認為,「吃是最好的復健,」從拿起筷子,看著食物、感覺氣味、張口、攝食、咀嚼、吞嚥等這一連串的動作,可以不斷刺激大腦。一天三餐,就等於一年有1095次的復健機會。
照顧好口腔,甚至還能降低未來的醫療費用。日本四國香川縣齒科醫師會在2013年的調查也發現,只剩0~4顆牙齒的長輩,醫療支出比有20顆牙齒以上的長輩高出約1.5倍。
從0歲開始搶救咀嚼力
也因為發現健康長壽的祕方就藏在咀嚼力,因此日本在醫療照護上出現極大的變革。
日本早在1989年就先後提出「8020」口號,希望民眾到了80歲還保有20顆牙齒;往後更有「健康21」兩版本計劃,提高各年齡層的口腔保健目標,從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裡就要加入終身保衛牙齒的作戰計劃之中。
「日本以前也只注意到蛀牙,但現在是看有沒有正確使用(牙齒),」時常前往日本參訪的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恒惠提到,從寶寶剛出生就觀察吸吮、對咬、口腔肌肉發育、齒列排列等,到學校還有校牙醫、口腔衛生師協助照顧學童口腔健康,讓口腔照顧觀念從小扎根。
而在醫療方面,日本也致力於「醫牙聯繫」。
蔡恒惠說,在日本住院開刀,特別是胸部、腦部等胸腔以上部位的手術都需要照會牙科,讓牙醫師檢查口腔有沒有疾病、口腔衛生師則是徹底清潔病人口腔,「避免口腔的細菌造成併發症或影響開刀的預後。」
甚至,從病患插上鼻胃管時就準備拔管,及早用自己的口腔進食。各大醫院都相當積極恢復臥床病人的口腔機能,加強口腔清潔、增加假牙安定度、訓練咬合肌、按摩口腔唾液腺、刺激喉部等,因為儘早恢復以口進食,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恢復體力、平衡,就能早點開始復健。「中風病人若接受口衛師的專業口腔照護,將比沒做口腔照護的病人提早1週出院,」蔡恒惠說。
其中,日本岡山大學附設醫院更是醫牙聯繫最好的醫院之一,口衛師會特別針對癌症患者因化、放療造成口乾、嘴破的狀況護理,減輕病患疼痛;在許多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護理團隊中,也都有口衛師協助照護病患口腔衛生與健康。
而在日本的老人照顧機構裡,照顧服務員在三餐飯前也會帶著長輩們一起做健口瑜伽,減低嗆到機率,飯後更會仔細清潔牙齒,照顧機構也因此不再有異味。
最令人感動的是,許多日本長輩能吃到臨終的那一天。前不久才到日本參訪在宅醫療的嘉義市社區醫療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日本的在宅團隊也包括牙醫師、口腔衛生師,還有營養師調理適合長輩咀嚼能力的飲食、語言治療師協助吞嚥困難的訓練,「可以吃到最後一刻,才是真正的在宅安寧,」他感慨。
反觀台灣,許多照顧機構仍以照顧者方便的照顧模式照顧長輩。余尚儒提到,在社區照顧現場,有許多老人家可能仍有咀嚼功能,卻被裝上鼻胃管,就再也拿不下來。林崇民心疼地說,這些長輩每天看著天花板,沒有外界刺激、用鼻胃管被灌食,連怎麼咀嚼都忘記了,大腦自然會退化。
照顧好牙齒等於照顧好下半輩子
「口腔是生命的入口,如果不能吃,生命就沒有意義了,」林崇民不斷強調。面對10年後超高齡社會的挑戰,各方不斷尋找如何讓長輩們健康到老的方法,以降低醫療資源的付出,更重要的是讓長輩有尊嚴地走向生命的終點。「咀嚼力」或許提供了一個解方。
吃、享受美食不應只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到老都能享有的基本權利,前提在於維持一口好牙、訓練咀嚼力。保護牙齒是一生的功課,更是下半輩子逆齡的關鍵。
--------------------------
牙齒不好,影響全身健康
口腔是全身存在最多種細菌的地方,牙周病如果沒有治療,細菌會隨著血液循環,從口腔蔓延到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全身重要器官的負擔,加重原有的疾病。
●牙周病與糖尿病互相影響
不只糖尿病患者容易得牙周病,牙周病也會影響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
●牙周病可能加重骨質疏鬆症,停經婦女中,牙周健康者的咬合力量是全口無牙者的6倍、腰椎骨質密度也較全口無牙者高。可見停經後婦女若合併牙周病,以致牙齒脫落、咬合力量銳減,也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加重因子。
●牙周病導致鼻竇炎
牙周病菌可能從牙根蔓延到鼻竇腔,導致鼻竇炎。
●牙菌斑會隨著血液竄流全身抵抗力較弱的器官可能遭受牙周病菌侵襲,甚至與呼吸道疾病、癌症、腎臟病有關。
●牙周病菌導致血栓
牙周細菌可能經由血液循環跑到心臟附近,附著在心臟瓣膜周圍,引起血栓或心內膜炎。
●寶寶早產、體重過輕
牙周病跟懷孕女性產程縮短、寶寶體重過輕有關聯。
●牙周病可能引起勃起障礙
隨著血液循環,牙周病菌也可能附著在陰莖內較狹小的血管,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日本知名牙醫河原英雄:每晚睡覺都用膠布封住嘴巴
除了一天刷牙6次外,我從61歲開始,每天睡覺都會將嘴巴用膠布封起來,用什麼膠布都可以,目的是防止用嘴呼吸,以免口腔乾燥,容易孳生細菌;此外,用嘴巴呼吸也容易「病從口入」,鼻子因為有鼻毛,可以阻隔病菌。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委員會主委黃明裕:慢慢嚼,吃飯至少1小時
我吃飯最起碼留1小時慢慢吃,並安排吃飯的活動,可以邊聽音樂、看電視。因為公務繁忙,現在吃中餐會邊批公文。我每吃一口飯就會把筷子放下,每口飯一定會嚼30下,飯後還要泡茶或喝咖啡,如果沒有1小時我寧可不吃。
中華民國顎咬合學會暨審美牙醫學會創會會長林崇民:心情不好就刷牙
我每天刷牙至少4、5次,有時候覺得很悶、不舒服、精神不好就去刷牙。牙刷會使用軟毛牙刷,刷牙時也會清潔牙周囊袋、按摩牙肉,每週再用電動牙刷打磨細節使牙面更平滑。
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恒惠:有4、5支牙刷,刷到不同位置
我有4~5支牙刷,電動牙刷也有4支,每支牙刷能刷到的位置不同。我每天會隨機挑選,如果當天較累就改用電動牙刷。另外也會選擇含氟牙膏或漱口水在刷牙後使用,儘量讓低濃度的氟能長時間殘留在牙齒上。我雖然未必每餐飯後刷牙,但飯後一定會多喝水、吃無糖含高濃度木糖醇的口香糖來讓唾液分泌多一點;我也會自己評估我吃的東西、含糖量等,如果特別吃了甜食,就會去刷牙(日本從國小就開始培養學童能自我管理每天的飲食內容)。
雙和醫院特殊需求者口腔照顧中心主治醫師柯恩生:陪長輩聊天就能降低嗆到次數
有些老人家一整天昏沉,吃飯若沒讓他們清醒,容易嗆到。除了唱歌跟健口瑜伽外,民眾也可以在吃飯前陪伴家裡的長輩聊天,平時也可以多唱卡拉OK、朗讀報紙,都可以幫助長輩活動口腔;打麻將也很好,因為動手、動腦又可以跟人聊天,是很好的運動。
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推行健口瑜伽,嗆咳機率減少二~四成
財團法人雲林縣私立同仁仁愛之家執行董事林金立時常前往日本參訪最新的照顧觀念,學習到口腔照護的重要性,從去年2月開始就在三餐飯前實行健口瑜伽。
機構中的安安食堂外頭,一名坐著輪椅的長輩拿著自己的牙刷漱口杯進到食堂中。同時食堂裡放著「天黑黑」,提醒長輩準備做健口瑜伽操。林金立說,當時參訪的日本機構唱的是「多多龍」,因為這幾個發音都能夠共鳴到喉嚨與口腔,回到台灣,他找了很久才找到長輩們耳熟能詳的「天黑黑」。
照顧服務員來到食堂前方,帶著長輩一起做健口瑜伽,一會兒吐舌、一會兒拍拍臉頰、刺激唾液腺。一些反應較慢的長輩旁,也有照服員在旁協助。
三餐飯後,每位長輩已經習慣拿著自己的牙刷、漱口杯,到食堂旁的洗手台刷牙;行動不方便的,也會由照服員協助清潔口腔,針對沒有牙齒的長輩,照服員則使用海綿協助清潔口腔黏膜。
健口瑜伽的成效頗佳。林金立說,雖然沒有嚴謹的統計,但是長輩吃飯時嗆到的機率減少了二到四成。甚至有些長輩原先以鼻胃管灌食,後來慢慢發現他對吃仍有慾望,護理師便慢慢訓練以口進食,不少長輩最後順利脫離鼻胃管,開始吃真食物,營養吸收到位,精神也好很多。
文章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0734?from=search
如有錯誤或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其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