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你的大能量,超乎我想像」
【本文摘自新浪網】
牙齒酸脹或疼痛甚至吃不下飯了!牙齦紅腫、刷牙容易出血甚而牙齒鬆動了!這是我們現代人普遍易患的兩種口腔疾病——齲病和慢性牙周炎。它們都是由微生物附著到牙齒表面形成牙垢或者在牙齦部位不斷堆積而形成牙菌斑后,其中一些微生物過度繁殖引起的。
齲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蟲牙或蛀牙,它與一種被稱為「變異鏈球菌」的細菌關係密切,是兒童和青少年牙齒健康防治的重點。慢性牙周炎發病的罪魁禍首是「牙齦卟啉單胞菌」,這種疾病是造成中老年人牙齒脫落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它們的危害遠不止於口腔,尤其是慢性牙周炎。很多臨床調查資料顯示,牙周炎易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病甚至早產等重大系統性疾病。
其實,壞的口腔微生物引發的疾病已經超過我們的想像,因為它們還廣泛參與到了某些重大消化系統疾病中。研究發現很多腸道致病菌實際上也存在於口腔中,像口腔常見的「具核梭菌」會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腸道里富集。
目前普遍認為口腔是消化道菌群的供應站,各種微生物可以隨著食物或口水吞咽過程自上而下、持續不斷地經口腔傳向消化道,即便經過胃酸的洗禮,仍然有不少的倖存者能夠在腸道安家。
這引發了研究者們的廣泛思考和提問:疾病究竟是起源於腸道還是口腔?很顯然,口腔微生物至少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正應了那句老話——「病從口入」。
如此看來,為了保護口腔及身體健康,清除牙垢和牙菌斑就非常重要了。所以,我們不但要每天早晚刷牙,還有很多人到醫院或牙科診所專門「洗牙」。對於牙結石較多的人,醫生通常會建議他們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洗牙一般是採用超聲加噴水的物理方式去除較為頑固的、刷牙不易清理乾淨的牙結石、菌斑,也是目前治療牙周炎的主要手段。
另外,近年來許多新型的牙菌斑清理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應用,其中水激光是利用特殊的晶體釋放出2790 nm左右波長的激光,激發水分子形成具有高速動能的粒子清除牙菌斑,是目前全球牙科醫生普遍推薦的口腔治療方法。此外,使用氟化物和氯化物抗菌藥物以及納米載葯系統控制治療牙菌斑也在臨床上有一些嘗試。
當然,口腔微生物也不都是負能量。有許多研究也發現,胰腺癌和結直腸癌等癌症或其它疾病除了病灶部位發生病理性變化,還會在口腔菌群上有反映。這類疾病患者的口腔菌群結構不僅異於常人,並且特定的微生物種類往往與疾病具有很好的相關性。因此,將這些特定的口腔微生物與一些臨床指標結合就可能會大幅提升疾病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
這些特定的口腔微生物作為標記物,通過檢測其丰度或比例變化就可以判斷患病風險。用口腔微生物輔助診斷相關疾病,具有取樣方便、操作簡單和無創傷等諸多優點,能夠大大減輕重症疾病患者的不適感,有助於提高醫從性,特別適合於消化道深部等不便於取樣的部位、以及長潛伏期及病程的輔助診斷。當然,這項技術目前還處於基礎研究階段,有待於在臨床上進行實驗和應用。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將口腔微生物作為人體消化道「菌庫」看待,還是發展臨床診斷標誌物,都有必要了解口腔菌群的動態變化及其潛在影響。
最近,中科院北京生科院的趙方慶團隊研究發現,附著形態的牙菌斑在洗牙后的3個月時間里,菌群的成分和結構會隨著時間不斷發生變化,洗牙后的7小時到3天變化是最劇烈、最混亂的時期。洗牙最初的確會產生明顯的牙菌斑清理效果,但洗牙3個月後已經接近恢復到洗牙前的狀態。微生物主要從流動態的唾液向附著態的牙菌斑補充,唾液菌群的組成和結構在整個觀察周期里一直保持穩定。
唾液菌群能夠長期保持穩定,這或許是在健康人中口腔細菌能向腸道頻繁且連續傳播,並且塑造腸道菌群健康或疾病狀態的基礎。在致病菌附著的時間點給予阻斷,施加相應的干預措施,或可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病率,為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更多的選擇。
而在考慮使用口腔細菌作為相關疾病的生物標記時,不容易受到外界擾動的唾液菌群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似乎是更好的選擇。相反,如果碰到不成熟的或者外力干擾和破壞后處於恢復期的牙菌斑,就可能會對檢測或臨床研究結果產生影響,提示檢測要考慮選擇合理的取樣方式和時間。
所以說,作為消化道入口的口腔在向下傳遞微生物的過程中處於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因此在這裏呼籲大家:關愛生命,關注口腔健康
牙齒酸脹或疼痛甚至吃不下飯了!牙齦紅腫、刷牙容易出血甚而牙齒鬆動了!這是我們現代人普遍易患的兩種口腔疾病——齲病和慢性牙周炎。它們都是由微生物附著到牙齒表面形成牙垢或者在牙齦部位不斷堆積而形成牙菌斑后,其中一些微生物過度繁殖引起的。
齲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蟲牙或蛀牙,它與一種被稱為「變異鏈球菌」的細菌關係密切,是兒童和青少年牙齒健康防治的重點。慢性牙周炎發病的罪魁禍首是「牙齦卟啉單胞菌」,這種疾病是造成中老年人牙齒脫落的最主要原因。然而,它們的危害遠不止於口腔,尤其是慢性牙周炎。很多臨床調查資料顯示,牙周炎易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病甚至早產等重大系統性疾病。
其實,壞的口腔微生物引發的疾病已經超過我們的想像,因為它們還廣泛參與到了某些重大消化系統疾病中。研究發現很多腸道致病菌實際上也存在於口腔中,像口腔常見的「具核梭菌」會在結直腸癌患者的腸道里富集。
目前普遍認為口腔是消化道菌群的供應站,各種微生物可以隨著食物或口水吞咽過程自上而下、持續不斷地經口腔傳向消化道,即便經過胃酸的洗禮,仍然有不少的倖存者能夠在腸道安家。
這引發了研究者們的廣泛思考和提問:疾病究竟是起源於腸道還是口腔?很顯然,口腔微生物至少在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正應了那句老話——「病從口入」。
如此看來,為了保護口腔及身體健康,清除牙垢和牙菌斑就非常重要了。所以,我們不但要每天早晚刷牙,還有很多人到醫院或牙科診所專門「洗牙」。對於牙結石較多的人,醫生通常會建議他們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洗牙一般是採用超聲加噴水的物理方式去除較為頑固的、刷牙不易清理乾淨的牙結石、菌斑,也是目前治療牙周炎的主要手段。
另外,近年來許多新型的牙菌斑清理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應用,其中水激光是利用特殊的晶體釋放出2790 nm左右波長的激光,激發水分子形成具有高速動能的粒子清除牙菌斑,是目前全球牙科醫生普遍推薦的口腔治療方法。此外,使用氟化物和氯化物抗菌藥物以及納米載葯系統控制治療牙菌斑也在臨床上有一些嘗試。
當然,口腔微生物也不都是負能量。有許多研究也發現,胰腺癌和結直腸癌等癌症或其它疾病除了病灶部位發生病理性變化,還會在口腔菌群上有反映。這類疾病患者的口腔菌群結構不僅異於常人,並且特定的微生物種類往往與疾病具有很好的相關性。因此,將這些特定的口腔微生物與一些臨床指標結合就可能會大幅提升疾病檢測的靈敏度和準確性。
這些特定的口腔微生物作為標記物,通過檢測其丰度或比例變化就可以判斷患病風險。用口腔微生物輔助診斷相關疾病,具有取樣方便、操作簡單和無創傷等諸多優點,能夠大大減輕重症疾病患者的不適感,有助於提高醫從性,特別適合於消化道深部等不便於取樣的部位、以及長潛伏期及病程的輔助診斷。當然,這項技術目前還處於基礎研究階段,有待於在臨床上進行實驗和應用。
但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將口腔微生物作為人體消化道「菌庫」看待,還是發展臨床診斷標誌物,都有必要了解口腔菌群的動態變化及其潛在影響。
最近,中科院北京生科院的趙方慶團隊研究發現,附著形態的牙菌斑在洗牙后的3個月時間里,菌群的成分和結構會隨著時間不斷發生變化,洗牙后的7小時到3天變化是最劇烈、最混亂的時期。洗牙最初的確會產生明顯的牙菌斑清理效果,但洗牙3個月後已經接近恢復到洗牙前的狀態。微生物主要從流動態的唾液向附著態的牙菌斑補充,唾液菌群的組成和結構在整個觀察周期里一直保持穩定。
唾液菌群能夠長期保持穩定,這或許是在健康人中口腔細菌能向腸道頻繁且連續傳播,並且塑造腸道菌群健康或疾病狀態的基礎。在致病菌附著的時間點給予阻斷,施加相應的干預措施,或可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病率,為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更多的選擇。
而在考慮使用口腔細菌作為相關疾病的生物標記時,不容易受到外界擾動的唾液菌群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似乎是更好的選擇。相反,如果碰到不成熟的或者外力干擾和破壞后處於恢復期的牙菌斑,就可能會對檢測或臨床研究結果產生影響,提示檢測要考慮選擇合理的取樣方式和時間。
所以說,作為消化道入口的口腔在向下傳遞微生物的過程中處於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因此在這裏呼籲大家:關愛生命,關注口腔健康